“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如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兴宁学宫.兴宁学宫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当时称为宣圣庙,又称文庙、孔庙。明成化十八年(1482),迁建学宫于今址,此后又历经重建和扩建,今天学宫主体大成殿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数百年来,这里既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同时又兼为地方最高学府,对开启民智、宏扬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汤显祖曾撰有《惠州府兴宁县尊经阁碑记》。学宫现存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等。大成殿殿内有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
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学宫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于明成化年间始建,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1903年,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创办新学,学宫改建成兴民学堂(即兴民中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何子渊任学监(督学);1906年兴宁县立中学(即兴宁一中)亦设于此。1925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学宫至今仍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1962年,学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又有一记载:兴民学宫建成比现在的明时所建兴宁古城还早,战乱被毁,明时后再重建,八、九十年代在建先贤楼时,在前面开基时有发现前代的青砖铺地,而且是比较考究的,估计是前期遗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学宫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此后历经重修和扩建,至清末庙制如下:中为大成殿,后为祟对祠,又后为尊经阁。 据说,学宫若是建筑大势,典品奢华,当地文风必为昌盛,兴宁学宫应是一镜矣。
今天,这座坐落于兴宁市兴民中学院内的古老学府已历经700余年的沧桑,依旧守护这方水土的绵延文脉。不少兴宁学子在此焚膏继晷,终成饱学之士,更由此走出大山,各领风骚。
我的能力秀主页:
博客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4/fy15s2471012563
我的QQ:985145636 欢迎访问,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