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首阳山

历史

渭源县首阳山

  一座仅有数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多么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却闻名遐迩,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阴。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渭源首阳山最早见于庄子所言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还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逊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东汉经文学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
  

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地处今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虽然是远离朝歌的边陲王国,但也受到了当时战乱的压抑和不安。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迈体衰,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便对君位的继承作了安排: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他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地。叔齐也逃离了孤竹。二人同时离开孤竹国京城,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西岐。二人见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振军备械东行伐纣。见此情景,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 “你的父亲死了,不好好地让他入土为安,却要兴兵打仗,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你作为臣子,现在要去弑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这时,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兄弟二人虽说出这番话来,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劝阻,放了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一番苦心劝阻武王,差点送了性命,就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便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几年过去后,周武王的大军消灭了殷纣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获悉这些情况,心里非常矛盾,为武王的不义所愤,于是立志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饥。虽然首阳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它毕竟是山珍野菜,很难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两人的身体日渐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现浮肿。三国时期《古史考》一书又增其波澜,说,一天,一个村妇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齐,村妇对他们说:“二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传》将“妇人”改为“王摩子”。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留下著名的《采薇歌》,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至贤至忠的气节被孔孟推崇,首阳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