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称婺州,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 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为主,包括冰壶洞、朝真洞等胜迹,道家称它为“第三十六洞天”。景区内还有港澳台胞熟知的黄大仙祖宫。 金华拥有兰溪、武义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闻名影坛的中国横店影视城、神秘莫测的诸葛八卦村、风水古老的郭洞古生态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景点,并有10个景点纳入国家和省级旅游线路。 金华的花茶、举岩茶、佛手均闻名于国内,金华火腿则以色、香、味、形“四绝”而驰名世界。金华的夜煲、武义的农家菜、兰溪的小吃,让金华的美有声有色! 婺剧 婺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为浙江第二大剧种,它以金华为中心,流传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和江西等一带。 婺剧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剧目丰富,主要声腔为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黄、时调6种。婺剧的艺术特色是古朴浑厚,强烈粗犷;唱腔高亢,音乐丰富;擅长武功,特技惊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传统剧目有《断桥》《对课》、《僧尼会》等。
悠远文化 金华这座古老美丽的文化名城,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金华文化发达,从古至今,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人杰地灵,在文学、诗词、戏曲、书画、科学等方面人才荟萃、代有名家。 如唐代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张志和首创渔歌体,革新了词坛;诗僧贯休“十八罗汉图”为中国古画瑰宝。 自宋朝以来,金华学风鼎盛,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名噪全国,金华被誉为“江南邹鲁”。 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国内外。明代宋濂为文质朴,文学理论观点颇有影响,作品广为流传。 清代戏曲家李渔戏曲理论造诣极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近代的陈望道、施存统、曹聚仁、冯雪峰、邵飘萍、吴晗、艾青、黄宾虹、施光南、严济慈等都是世界级名人。 1937年,杭州沦陷,金华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宁、沪、杭、延安、武汉等地南来的文化名人云集金华,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金华成立,领导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当时金华有13个抗战文化团体、9种报纸、50多种刊物、12个抗战剧团、20家书店、冯雪峰、林默涵、石西民、何家槐、聚绀弩、可是思、柯灵、张乐平等活跃在金华文坛上,当时金华被称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