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隐士始祖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许昌留有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一处处的神秘符号,是人类祖先留下的文明脚印;逍遥观印证着轩辕黄帝问道的传奇;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则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因为太久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于地下而被人遗忘。但直到如今,三国的历史典故仍会被人们反复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国,就有51回发生在许昌,172处提到许昌。
2007年,灵井出土的8-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东亚人类进化过程中现代智人化石的空白,被列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这一重大发现更是让古都许昌名扬世界。
让世界瞩目的“许昌人”
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的许昌县灵井镇西侧,灵井1949年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
灵井遗址处于嵩山南麓丘岗地貌向黄淮平原区过渡的边缘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地下水沿裂隙由西北向东南循环,在灵井一带形成多处泉眼。“降雨能迥造化功,还分余泽润三农。银床莫漫湿长绠,只恐深泉有蛰龙。”这是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为《灵泉瑞溢》题的七言诗,收藏在画家王治安所绘的“许昌十景”图中。知州笔下的“蛰龙”没有浮上来,“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却在这出土了。它的问世,让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河南许昌。
其实,早在1964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在许昌看到许多当地人捡一些白色的骨头,抹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好,职业的敏感让他联想到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注意到了几小块石英石碎片,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问清出处后,他兴奋地来到灵井泉水边的淤泥里捡拾石英碎片,共采集1353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灵井遗址开始引起史前考古学界关注。但由于原始地层不露,又有泉水不歇地喷涌,使发掘无法进行。
机会不期而至。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公里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原生地层“浮出水面”,考古队发掘的化石陆续出土,有猪、鹿、马、牛、犀等。
但是直到2007年12月,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发现人头化石。就在准备停工的12月17日上午,一块圆圆的骨头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考古领队李占扬说,那一刻,像看到久违的老朋友,入梦之物。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从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中国北京猿人的后代消失了。“许昌人”头盖骨的发现,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演化过程中8-10万年人类化石的重要缺环,成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重要依据,也使得古都许昌走向了世界。
汉魏兴衰的历史记忆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许昌”的名字虽然是曹丕登基称帝时取的,但许昌的地名还与另一位中国古人有关。他便是与尧、舜同一时代的高士许由。当时,贤明的尧要禅位于他,许由不受,于是尧让他做九州长,向他征求意见,许由不仅不受,还说这些话脏了他的耳朵,便蹲到河边,用水洗耳。洗完耳,许由就率领部族到现在许昌一带隐居牧耕,筑了城堡“许由寨”。后来,人们就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叫“许田”,活动的地域叫“许地”。故寨的遗址和许由墓地都还在。中国的“许”姓就发源于此,许昌是天下所有“许”姓寻根祭祖的圣地。221年,曹丕在许昌登基称帝建魏。曹丕认为“魏基昌于许”就把“许地”改名为“许昌”,沿用至今。
西汉的画卷画到最后,皇帝的朱红大笔指点不了江山了,于是,历史留了一点时间让群雄上场,尽管时间不长,那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悲喜剧,却是人们最爱翻看的片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踏上许昌这片土地,便如走进了三国故事里。魏都宾馆、建安大道、魏武帝广场……在这里,三国余韵浓抹,俯首皆是三国故事,历史传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一到许昌,当地人首先要引领你去的地方,定是春秋楼景区。
春秋楼坐落于许昌市城区中心,相传为关羽秉烛夜谈《春秋》的地方,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相信每一个到春秋楼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来欣赏那园林建筑风格,更感兴趣的是在古人踏过的土地上,感受古人千年的气息,不灭的灵魂。
春秋楼里彩塑的是关羽的坐像,关公傍烛拈髯观书,形态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来的烛光,我想起了那段有趣的故事——“两院英风”。建安五年春,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奔袁绍,曹操俘关羽以及刘备的甘、糜二夫人。关羽归曹后,曹操待以上宾,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赐一宅,使其与二位嫂嫂同居一处。关羽为了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二位嫂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候。民间传说,关羽要夜读《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针线,曹操却派人只给他们送去一根蜡烛,企图乱其礼数。关羽大义凛然,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分开使用。从此,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就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许昌州官曾题诗赞颂关羽美德:
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然而让我震撼的,是“关羽诗竹碑”。关羽在曹营,一心想着刘备,就画了一幅竹子图,挂在春秋楼内,表示他的忠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临风摇曳,再看,竹叶的交叉疏密,都像是着意安排的,仔细看,飘洒的竹叶竟组成了一个个的文字,顺着竹势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谢。”有人说,当时的曹操未看出此诗,我想足智多谋的曹操肯定看出来了,人们只看到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却没有看到曹操爱惜人才的博大胸怀。
挥手别兹去,而前去的地方和效忠的人,是自己的政敌,面对着用现代艺术手法制作的大型雕塑——灞陵桥饯行图,我的心里竟如刀绞般地疼,这是不是当时曹操的心情啊!看着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深爱的关羽,骑着自己送的赤兔马,用刀挑起自己送上的锦袍,渐行渐远。就要千里走单骑、长髯飘飘的关羽,在我的眼里,远没有深情款款、双手抱拳、欲哭无泪的曹操让我感动。《三国演义》里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实在是大相径庭。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真正的历史,已隔了太多的岁月风尘,但每个人心中有一把尺子。
在树影摇曳的青梅亭上,我和几个许昌朋友畅谈着英雄。当年,曹操与刘备也是这样喝着飘香的梅酒,而对刘备故作愚态的百般掩饰,曹操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此言,匕箸落地,刚好雷声大作,暴雨倾盆,有人说是雷雨救了刘备,其实救刘备的是曹操博大的胸襟,包容天地的气概。
曹操不仅是文韬武略的英雄,还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大丈夫。这青梅亭的由来就是最好的证明。曹操有位爱妻叫卞夫人,尤好青梅,她跟曹操来到许都之后,每逢春夏之交,就想起家乡亳州的梅子。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梅子成熟季节,果实累累,卞氏眉开眼笑。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路,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想起夫人的梅林,用鞭一指说:“前面有片酸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中生津,霎时,精神大振,一鼓作气,攻下南阳。为纪念“望梅止渴”取得的胜利,曹操在丞相府梅林里修建一座亭子,取名“青梅亭”。
曹操不仅是位好丈夫,还是位好父亲,他25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终身陪伴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不可谓不贤惠。汉魏文章,唐诗宋词,而建安文学,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灵脉,下开隋唐文化先河,这建安风骨,其灵魂就是曹氏父子。令人难忘的绝唱是曹氏兄弟以诗相逼斗智斗勇的七步诗,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亭亭玉立的莲:“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身为皇帝的曹丕,潸然泪下,利剑被犀笔拿下,弟弟洒泪策马。
其实,我倒觉得,做了皇帝的曹丕远不如曹植幸福,像《洛神赋》这样优秀的文章决不会出自皇帝之笔。曹丕被黄袍压抑了诗人的才华,而曹植却成了文学天空里的野马,撒落了一地皎洁的诗篇。
既是好丈夫又是好父亲的曹操,同样是一个好的君王。任何一个朝代,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唯一的评判。曹操至少在战争年代给老百姓保留了一片宁静的土地,因为他的囤田经济搞得好,使黄河中下游告别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让众多的贤才聚集许昌,为许昌创建了25年的辉煌。可惜他只掌管着三分天下,还名不正言不顺。
在许昌,还有颇让人感慨的张、潘二妃墓。相传,汉献帝刘协从长安返回洛阳途中,饥肠辘辘,见一棵桑树上挂满桑葚,却无力采摘,二村姑采桑葚济之,献帝来许都后,仍心念此二女,遂被召进宫封为妃。二女在宫御园中种桑养蚕,并帮助许都四郊家家植桑,户户养蚕,可惜二妃却在一个烟雨苍茫的日子因搭救一落水少年而双双殒命。站在墓前我感慨万千,如果她们不早逝又将如何呢?是不是也会像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和瑾妃一样,被冷落后,一个越来越佝偻越来越瘦,一个越来越多病越来越胖……宫里的生活,岂是两个农家女的天堂,也说不定她们是双双约好厌倦了红尘呢,灰姑娘的故事只能生存在童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