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沿清制,民国2年(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唐县属直隶省范阳观察使所辖。民国3年(1914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辖唐县。民国17年(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唐县属河北省直辖。民国26年3月唐县属河北省第一督察区所辖,是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9月18日国民党唐县政府逃亡于西安,唐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6年(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开赴唐县抗日。中旬在北店头村建立了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西区所辖。民国28年(1939年),先属冀西二专区,后属四专区。民国31年(1942年)改属北岳区四专区。民国33年(1944年)改属北岳区三专区。民国34年(1945年)改属冀晋三专区,是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撤出唐县城,县城解放,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迁驻唐县城。民国35年(1946年)2月,唐县属冀晋行政公署所辖。民国35年(1946年)2月21日,逃亡的国民党唐县政府人员返回王京村(京汉铁路清风店火车站),建立唐县政府,妄图接收胜利果实。民国36年(1947年)1月19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至此唐县境内全部解放。是年唐县属晋察冀北岳区五专区所辖。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唐县属五专区。民国38年(1949年)1月改属察哈尔省易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唐县属保定专区,1970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唐县属保定市至今未变。西汉高帝初置唐县,县城阳邑(亦称唐、唐邑),今南北固城村,相传亦是尧为唐侯时的治所。晋时始迁县城于唐县城(即今县城之仁厚镇)。隋朝迁县城于左人城(或称左人邑,西汉为左人乡),即今周雹水、北雹水村。唐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迁县城于西城子里,即今西城子村。五代因之。北宋迁治于左人城,即今周雹水、北雹水等,不久即还治于唐县城(即今县城)。金、元、明、清及民国,唐县均在今唐县城设治,俗称唐县城。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改唐县城为仁厚镇,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县城被日军侵占。是年11月,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北店头村。民国30年(1941年)冬,迁驻西杨庄、白合村。民国31年(1942年),定唐县(边界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黄金峪村,后迁驻田家庄村。民国32年(1943年)7月,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迁驻北齐家佐村,12月迁驻马家峪村。民国33年(1944年)迁至下庄村。1945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被迫逃离唐县城,沦陷8年的唐县城宣告解放,9月24日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唐县城。县政府仍驻旧衙署,11月将县城东、西、南三面城墙拆除。1956年因县城内地域狭窄,将县政府迁至旧城东北600米处今址。1958年7月,撤消望都县并入唐县,仍称唐县,县城迁至望都城。1962年复置望都县,唐县人民委员会迁回原址。1963年8月暴雨成灾,仁厚镇城内沥水上翻,地势潮湿,后街北城根成为沼泽,不便居住,1964年后,县政府所属大部机关单位陆续迁出旧城,建成今县城之向阳街、光明路、唐尧路、国防路、农机路等。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仁厚镇曾改称"东风大队",1984年复称唐县城内。其城关改称仁厚镇人民政府,到1990年底,旧城内除城内村民委员会居民处,仅存县水利局、工商局、税务局、乡镇企业局、第一建筑公司、唐县师范学校、县直第一小学和部分家属居民,其他县直机关均迁出旧城于新城区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