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宕昌县武术源流及“门派”

历史

甘肃省宕昌县武术源流及“门派”

说起家乡,我们都有谈不尽的话题,宕昌是西羌的故地。元、明以来成为“西番”部落。《岷州县志》载:“岷、宕境内都是西戎种族聚落之地。明朝实行的是“屯戌”政策,把山陕的农民迁往岷、宕、洮州作为“样民”,定居在“铺、塘、寨、堡“内,以汉文化来融合彪悍好斗的”番民“。宕昌设有哈达铺、脚力铺、临江铺、尖角寨、临江寨、寺卜寨等10处汉族的定居点,除此而外”四面临番“,居住深山僻壤的未开化的部落。因地寒贫瘠常抢掠汉族财货,迫使汉族自卫。样民中有明军转业的战斗人员,外地迁来习武者及判刑的劳改犯人,他们把斗打的武术带到当地,训练塘、寨青年学习械斗技术以求自卫,这就是宕昌武术文化的源头之一。

明、清以来,朝廷选用初下级军官也是以”武功“来考取。乡绅、地主为求取功名富贵也立馆延聘外地武师,教授子弟练功、习武,进一步促进了武术在宕昌的传播;清末清朝皇帝退位,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散兵游勇到处烧杀抢劫,绿林土匪打家劫舍,弄的民不聊生,乡人奋起自卫,以武力对抗抢掠,习武保家之风大起,引来许多江湖好汉,武林高手加入到这里授徒传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扎根民间根深蒂固,宕昌成为陇南武术之乡。

宕昌的武术,有兰州传入的“八门”拳,中原地区的北少林,狄、河地区和当地的拳种,逐渐形成了宕昌武术多元性。

一、军功武术。宕昌地区军功武术的鼻祖是清光绪年间的武举人刘毓堂。光绪19年刘毓堂辞官回到理川(原称荔川)兴学授徒。其门生在巩昌府(今陇西)乡试中中举者有六人,占录取武举人数的一半,当时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半榜”,这一门武功训练武童要“力举千斤”、箭穿百步穿杨、走马厮杀斩将夺旗。考取武生、举人、进士实非易事。宕昌县内,有代邦栋、代邦杰、赏应元、马健元、后恩瀚等(理川人);杨宝忠(将台人);赵登甲(哈达铺人)等十余人。清光绪三十年废科举后,这门武功后继无人,只留下劲弓硬箭、千斤石鼎、大刀阔斧,显示了当年习武的陈迹。

二、民间武术。民间武功的容量很大,各门各派的武功都在民间流传。据《少林疯魔棍阐宗》一书作者马德先生述:明末有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裔常巴巴来兰州传授“八门”拳术、清末有少林和尚平凉人杨怀洲教习少林“疯魔”棍。这个武林高手、拳坛名宿培养出一批著名拳师,如王大化、王五斤、孙“尕巴”。又有康尚德、王世忠等都是享誉陕、甘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来岷、宕广收门徒,把各门各派拳术都传留在当地。经过互相竞争、互相融洽,形成了岷宕民间武术的多元性,形成了地域色彩。传留在宕昌境内的门派有以下几种。

1、王大化门派。王大化者兰州雷滩河人。自云:把少林棍术练得神化自如,故名大化。壮年时任甘肃军阀马步芳匪军武术教官。其大弟子河西人,人称“边教师”、二弟子是他侄儿王五斤,孙“尕巴”是关门弟子。这三人在武林中很有名气。王五斤在岷县(当时宕昌县岷县所辖)设馆教徒习武,后有成就者有朱二、罗毛哥、米应谷及“郎商”等人。米应谷家境贫寒酷爱武术,王五斤认为“孺子可教”,把生平所学传授给他,人称“尕把式”名振狄、河及陇南各地。

米应谷接受师傅衣钵教出了很多拳师,名垂社会者有包海娃、陈国才、赵四德、刘鹏跃。庞国栋、扎世俊等一代精英;郎商教成高尚仁、吉光祖,他们功深艺精、武德高尚;罗毛哥教出族侄罗朱哥武功非凡,少林棍技击未逢对手;朱二教成儿子朱志鸣、女婿马万青。朱志鸣功深难测但深藏不露,马万青结交显贵名噪一时。他以“模范”教练之名去京开会,更以80岁高龄,精湛的武技表演了“梅花”双刀套路,得到前国家主席华国锋的嘉奖表彰,并合影在《中华武术》杂志上发表了表演刀术的拳照,为岷宕武林及大化门派增添了光彩。大化门四代弟子赵四德、包海娃、吉光祖、庞国栋、扎世俊、马万青在宕昌地区传授的弟子有:王普、石生彩、张成国、袭清义、张廷理、王尕儿、李转来、车志荣、李正常、李保安、包彦忠、李三娃、马二哥、张炳旭、杨仁宽、何仁等人较有成就;由大化门五代弟子石生彩将大化门的“大棍排子”少林棍法传授给李世武、刘红清及武都县人赵佛赐等人;王普曾当过宕昌县武术教练授徒较多,有成就者有杨贵和王彦青、王小红数人。

2、武家拳。武家拳术是由理川镇上街村人武宗汉研习的少林武功。他秉承家学由其族叔武彦彪教导,武功精进,后又得八力乡拳师“尕麻”爷的绝技,以棍击术驰名岷、宕及周边地区。由他教练的弟子有王普、石生彩、赵张娃、武银全、李得福等人。由于他家是地主成份,不敢公开教徒,所以传人很少。

3、李家拳。李氏一架原籍陇西,清末迁徙理川,有昆仲四人,乡人称“犯家弟兄”,其中武功最好者是老三李芸芳、老二李林生。老四李海清学拳不多但功夫较深。李家拳术自成一派,其传人有李善恩、李景春、邓虎生、蔡百和、李世武。现时只有李世武继承李家拳术加以发扬光大。

4、包家拳。包家的始祖是今哈达铺各苏村出名“把式”苏玉堂的高徒包海珠。包师是哈达铺镇扎路村人,受苏家武术熏陶后自成一派,在理川传徒很多,较有名气者有蔡百和、冉有贤、蔡鼠生及张廷理多人。

5、马家拳。马氏是岷县占扎路的回族。马振林(经名伊不那)由洮州人(今临潭县)“筒筒”匠传授当地武功,后在青海清真大寺学经兼修武艺。其武功盖世人称“大师爷”,英年早逝,其门武术由其弟继承,武功却也精通,人称长胡子二“师爷”。这派武术只在回族家族内传承,其传人有单山寺及其子单由路、族内马虎荣、马海牙、马二地、马儿利、马由哥。现今只有单由路、马由哥二人健在。此门武术也现出后继乏人。

以上数家拳派是宕昌地区传承的主要派别。此外尚有理川寺巴村“把式”赵彦清、大舍沟李尕生、哈达铺的张关成、将台乡的马银玉、杨元娃、马魁娃、袁海清、曾万林,贾河乡的杨代福、王世忠,城关镇的杨杰,兴华乡的段四“老爷”以及化马乡的豆家拳等等,不再一一枚举。

宕昌的武术真是“百花齐放”而互相吸收融化,形成一派独具地方色彩的民间武术体系。第一修炼的是五尺棍,其次是鞭杆,再是拳法。不论徒手或器械以击败对手是要务,注重实践。它的理论: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斩脚罩手”、“玉环步”是实战的基本拳脚。“猫扑、猴耸、狗退”是练拳尊照的要旨,它符合陇南人强悍刚勇好斗的阳刚之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