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千年前,帝喾高辛氏之子阏伯,又名契,就封在睢阳区高辛镇,任唐尧之火正 商丘古城雪景,其后又任舜之司徒。据《左传》记载:“昔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辰星又名商星、火星、宋星、心星和荧惑,为二十八宿之一。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就是商的始祖。至今我国北方还有吃红鸡蛋的风俗,就是源自于阏伯。
商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象当代这么平坦,有一座座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所以,商部落所居住的高地,就被称为“商丘”。更确切地说,商丘古城西南三华里处的阏伯台就是商部落始祖阏伯的居住地。阏伯任火正时,曾在台上观星纪时,掌握四时变化,指导农牧业生产。古时的“丘”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一个指坟墓。阏伯不仅在台上居住观星纪时,而且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商丘”。唐代《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阏伯台就是商丘。三千年前,阏伯台坐落在宋国睢阳城内。当时睢阳城的地面距今地面约13米。为什么阏伯台被埋掉13米,这是黄河流经商丘700余年,多次决口泛滥的结果。“商人”这一名词也是源于商丘。阏伯死后,他的孙子相土继承他的事业任火正。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开始驯马;他的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这便是《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皂”,是喂马牛用的槽;“牢”,是养马牛的圈。也就是说,他们这时已开始驯服马牛 如画的商丘古城供人使役,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就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这里,一直沿袭至今。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领绵臣见财起意,夜里杀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桓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的儿子上甲微闻讯后非常悲愤,又借助河伯的力量,兴兵讨伐有易氏。将有易氏灭掉,夺回被抢去的牛羊货物,杀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王亥的父亲冥,在治水方面曾立过大功,被誉为大禹式的治水英雄。最后为治水而死,同样受到其殷商后人的崇敬和隆重祭祀。
商人勤劳勇敢,具有开拓精神,早在3400年前,他们已拓荒了中美洲。在美洲尤卡坦半岛多年发现先商时的玉圭,玉圭上面所刻的祭文中有他们祖先契、简狄、相土、王亥等人的名字,印第安人便是阏伯之后。“印第安人”应为“殷地安人”,其原意是,从殷商故里来的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时,商部落更加强大。十一战而灭夏,建立商朝,都南亳。汤灭夏前,曾都北亳,即今商丘城北35里蒙墙寺一带。灭夏后迁都南亳,即今睢阳区东南坞墙镇。在南亳又传了五世到仲丁,因地势低洼,常遭水灾,于是仲丁迁 ,又名嚣,即今郑州。仲丁弟河甲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商汤六世孙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八世孙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九世孙盘庚又迁回商丘。十三世孙武乙由商丘迁往黄河以北安阳小屯。
从阏伯封商丘至武乙迁往小屯,约900余年,在商丘立国时间长达800余年。先商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是商丘人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