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孔子庙 弦歌台

历史

淮阳孔子庙 弦歌台

走过天下第一陵,欣赏过浩大的龙湖,品尝过别具一格的小吃,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淮阳遐尔闻名的“七台八景”之一的弦歌台。弦歌台多美的名字呀!一个跟历史上一位名人有关的建筑。同时它的出现也说明啦,淮阳这水城的古老。

弦歌台在县城西南隅湖中,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弦歌台,它不仅印证了中国的历史还体现出了人们多看重文人。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上现存建筑有二门,正殿七间。正殿是主体建筑,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前门上有清康熙公元1711年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弦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说:“后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所以得名。到了唐开元年间,孔子庙迁到这里。明宪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诰重建孔庙并塑孔子和十贤像。明世宗嘉靖七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正殿七间,门二座,题曰“绝粮祠”。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增建大门,曰“美富之门”。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知州萧国弼重修殿内塑像,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复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又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的,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显得破旧。1955年底,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门量现一派巍峨气势。殿内,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饰飘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1998年淮阳籍登封铝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万习岭捐资100万元进行整修,恢复东西厢房6间,2006年至2008年恢复弦歌书院16间,在大门前建照壁,石牌坊和广场。《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子集注》、《搜神记》等书都有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孔子在陈三年,还做过陈国的官。

弦歌台,当你看到这个名字时你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文学。它的出现也是随着一位文人而来的。弦歌台一个有故事的祠庙。东周时期,孔子曾三次来陈国讲学,最后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请孔子讲学,但孔子讲的大道理是让统治者如何治国的,让统治者如何如何管理百姓的,陈国的老百姓不愿意 了,没等孔子到楚国见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南坛湖的一个小岛上,不给他们吃,不给他们喝,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没办法,孔子和弟子们分头到湖边找吃的。鱼是捉不到的,孔子看湖里生长一种现在叫蒲的植物,就拔出来,上边的绿茎不能吃,而下边的蒲根细腻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们吃蒲根,一连七日,孔子和弟子们就靠蒲根生活下来。这种蒲根叫“圣人菜”现在这个蒲根做成的菜,已成了陈州城各大餐馆里一道特色菜。陈国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饿死,还整日给弟子们诵史讲学,便尊称孔子为真“圣人”。后来,陈国人就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圣人庙,学名叫“弦歌台”,弦歌台正殿两边的石柱上,镌刻着对联一副,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以纪念这位老夫子三次来陈讲学的佳话。

一代儒师、教育家孔子的经历记录,一个记载着文人墨客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一个成为人们寻古探幽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