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人们每提起高邮,总是将其与咸鸭蛋联系在一起。高邮咸鸭蛋确实好,但是,诚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说:“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究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文风不可谓不盛。”
岂止是文风,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高邮,这颗镶嵌在苏北里下河大地上的明珠,算得上历史悠久,名胜锦粲,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上世纪80年代在高邮城南发现的古迹遗存--盂城驿,又一次向人们提供了高邮不愧是文化古城的佐证。 一次新发现 唱响“邮”字歌 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来说,每年都有的文物考古新发现,算不上大新闻,但1985年从高邮传出的消息,高邮发现经600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盂城驿,一下子惊动了海内外。我国古代把邮传叫做“邮驿”,历代把邮驿网称之为“国之血脉”。所有信息从政治中心国都传出后,总是通过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驿站向全国各地辐射,接力传递,环环相扣。在周代,邮驿已经比较普遍,至秦强调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这既是统一国家的需要,也为交通邮驿的发展与提高创造了条件。到汉代,邮驿更为发达。此后的唐、宋、元,邮驿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位23天,便定驿律,以确保全国邮驿畅通,鼎盛时期,全国共有驿站2018处,下属递运所324处,递铺约14000多处。真是四通八达,上下顺畅。《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对邮驿有过具体描述:“……人一到站,便接过他的邮包,立即出发,这样一站一站地依次传递下去,效率极为神速。”这是记载元代的事,明代依然沿袭旧制,但邮驿更为发达,殊方绝域不可或缺。高邮盂城驿建于明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是全国二千多处邮驿中的一处。我国邮史长达三千多年,历朝历代建立的邮驿数以万计,但绝大多数驿站,由于岁月的磨损,风雨的侵蚀,加之天灾人祸,战乱频频,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地面遗存少而又少,人们只能根据史书中的描述去想象。今天,竟在高邮发现一座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驿站遗存,怎不令人喜出望外!
到过高邮的人都知道,高邮城地势独特。城西的高邮湖湖底与城内的民居屋顶相齐,故称高邮湖为“悬湖”;又因高邮四面皆低,状如覆盂,遂称之为盂城。此说法有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的诗句为证。盂城驿的发现,不仅对考察我国邮驿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物证,也大大有利于对“地当广陵、涟水交衢,两京通津”的高邮的历史、经济、文化的研究。人们都知道,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字命外的县就是高邮,人们也曾从史书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曾在高邮这块土地上“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此而得名,从那开始,才有了高邮22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与秦邮亭相互印证的盂城驿的发现,有力地证明:邮是高邮的根,邮是高邮的源。高邮因邮而名,因邮而生,因邮而兴,因邮而盛。了解到这一切,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邮电部门和中国明史学会把一个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参加的国际邮驿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17日定在高邮召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盂城驿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在盂城驿重光之后,国家邮电部门等单位决定,1997年在高邮举办全国第一届邮文化节。这是一次以邮为主题的具有海内外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主办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承办单位则是以新发展的盂城驿自豪于世的高邮县人民政府。这次活动形式新颖,主会场在高邮,活动却从北京开始。由国家邮电部等三部门联合在北京邮电局广场隆重举行邮文化节节旗传递仪式,然后沿北京至高邮驿道传送节旗。当节旗经天津、河北、山东传至高邮时,全城万人空巷,鼓乐齐鸣,来自海内外的二千多名邮政专家、邮文化和集邮爱好者,以及成千上万高邮市民聚集在修缮后的盂城驿前,共同唱响了一支声震九霄的“邮”字歌。 一组木雕画 古驿得重光 盂城驿的发现有些偶然,在确认它是古邮驿的遗址之前,这里是搬运工人休息的地方和一家小工厂,前前后后几十间空闲房屋内,停满了工人们运货的板车和杂物。1985年全国开展文物普查活动,具有相当文物考古知识且心眼极细的朱熙元先生一路普查到这里,从光线阴暗的房屋横梁上,他发现多幅依稀可见的木雕。这些木雕刀法粗犷简朴,构图完整清晰。拂去历史的灰尘后,他进一步发现,那一幅又一幅木雕画,不只轮廓鲜明,还都有民俗学寓意。比如双鱼跃龙门,显示祝福年年(连连)有余(鱼);两块交叉的菱形糕,则是恭祝年年(连连)升高(糕);还有一幅雕刻的是一支笔架在银锭上,朱先生略一揣摩,不禁会意地笑了,这不就是预祝必(笔)定(锭)成功吗?这一发现使朱先生又惊又喜。他再从各个角度观察这里的房屋,更见其明代晚期的建筑风格;又近前仔细察看遗存屋面的瓦当,都清楚地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清晰可见的蝙蝠(寓意遍福)的形象,和屋内砖瓦上、梁柱上到处可见的玉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画面,互相映照,渲染出一派祥和如意氛围。加之附近碧波涟涟、水气冉冉的马饮塘和雕有玉如意、百合纹饰的古老上马石,更昭示了古驿站的内涵和作用。次日,朱先生按捺不住喜悦心情,去档案馆查阅《高邮县志》。
在县志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明洪武8年(公元1375年),知州黄克明开设盂城驿;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盂城驿毁于倭火;明隆庆2年(公元1568年),知州赵来亨重建盂城驿,开设秦邮公馆…… 县志上还记载了盂城驿昔日的辉煌。当时整个驿站占地16000平方米,有正厅5间,后厅5间,库房3间,廊房14间,神祠一间,马房20间,前鼓楼3间,照壁楼一座,驿北有驿丞宅1所……经无情岁月冲击,目前尚存的最多只占当时的五分之一,但这记载着丰厚历史内容的五分之一,足以使人们“遥想驿旗飘日夜,南船北马何喧喧”了!对照史书记载,对照幸存的古邮驿遗址,再看看周围的环境,一切就更加明明白白了。
在盂城驿周围,一些小巷至今仍是与邮驿血肉相连的名字:馆驿巷,运粮巷,盐塘巷,这不都证明盂城驿的无可怀疑的真实存在吗?最令人感举趣的是清代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中第88回,写了盂城驿李驿丞升堂画卯和吕厨子被审讯而处死的情景。书中还这样写道:“那高邮盂城驿的驿丞,虽是散曹,颇有交际”,又写道:“那高邮州的人物生活在一个古今繁华所在,又是河路码头,不知见过多少……”虽然通俗小说不是史书,但从小说文字描写中,不也清楚地传送出盂城驿当年的辉煌与繁忙么?发现盂城驿的消息传出后,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得到上级的重视。这从下列日程表上可以看出今日的时代是一个文明、进步、务实、发展的新时代。
1992年8月28日,高邮成立“盂城驿研究会”; 1993年11月22日,盂城驿修缮一期工程开工; 1995年8月17日,95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及《盂城驿》邮票首发式,中国历史题材邮票展览揭幕式同时在盂城驿举行;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盂城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0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高邮市人民政府承办的,‘97中国邮文化节’在高邮隆重举行; 2000年底,国家邮政局等又拔专款修缮盂城驿,高邮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盂城驿二期修缮工程; 2001年9月25日,于盂城驿二期修缮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 有组织、有计划的修缮工程,首先把重点放在使古老的盂城驿重新焕发光彩,与此同时还对盂城驿所在的南门大街,按照史书记载,努力恢复其历史面貌。这条繁盛于明清的大街,东临盂城驿,西傍大运河,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街上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举凡粮食、布业、杂货、茶酒店、铁匠铺、竹器作坊、酱园、麻号、药房、陆陈行……应有尽有。如今,幸逢盛世,这条大街经过修缮正逐步重现昔日的动人景象,你看那错落有致的山墙,层层叠叠的飞檐,古朴飘逸的幌子,甚至脚下斑驳古老的石板路,都在无声地但却动人地向人们叙述着历史,歌唱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