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历史

历史

全椒历史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南部。介于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之间。东依南京48公里,北邻滁州1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南距马鞍山70公里。境内沪陕高速(合宁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铁均贯穿全境。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全椒县古名椒邑,西汉始称全椒,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

  西汉始置全椒县初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复设九江郡,全椒改属九江郡,辖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全椒为侯国,属九江郡。建初四年(79年),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复为全椒县。

  三国时期全椒先属吴,后属魏,辖于淮南郡。

  西晋复置全椒、阜陵县,属淮南郡。

  东晋王导行“侨寄法”,侨置南谯州。废全椒县,侨置山桑县,属南谯州。

  南北朝宋仍置南谯郡。永初年间(420~422年)全椒为山桑、酂县所在地,属南豫州。元嘉八年(431年)酂县划属历阳郡,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酂县又划属新昌郡。南齐,酂县改属临江郡。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开皇(581~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大业(605~618年)初,州废,复为全椒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全椒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辖全椒县。乾元元年(758年),改属滁州。

宋全椒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元全椒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

  明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年),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1381年),复为全椒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

  清初,全椒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全椒发展中的全椒县属之。后分属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全椒县直属安徽省。三年至十七年,属淮泗道。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解放。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仍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1993年元月5日,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全椒县属其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