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昌历史之武昌起义——淡紫心蓝shell

历史

浅谈武昌历史之武昌起义——淡紫心蓝shell

武昌,这座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的名城,承载了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记忆。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成就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起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得不提起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了。他们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式学校。清政府因迫于当时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也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6年,清廷抛出,其实质却是为了加强皇族的权力,从而引起了广大立宪派的极大不满;1911年5月,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1911年9月7日,清政府下令镇压此次运动,数百请愿群众被无辜枪杀。随即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继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当天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以枪声为号,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并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此次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它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同时,武昌起义的成功,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标志着中国步入了一个具有法治的时代。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及新浪博客:淡紫心蓝shell

/upload_files/2021/10/03/qngymdanzixinlan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我的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3/8m39tH109749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