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位于四川南部,沱江下游,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千年历史、民风民俗传承积淀,造就内江“书画之乡”、“文化之乡”、“大千文化”、“体育之乡”、“蔗糖之乡”美名。1985年2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85]23号)正式批复撤销内江地区,设立内江市。1985年6月12日,内江市政府正式成立。内江现为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根据史料记载,内江经济开发较早,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据1951年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标本等文物证实,约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内江所在的沱江流域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体。故有资中为尧时资国封地之说。华夏历史进入到周王朝,内江已分属于古蜀、巴2国,由于蜀国与周王室臣属关系的确立,也推动了蜀中沱江流域人民同周王朝的联系。春秋时期出生的孔子之师──苌弘便是明证。1975年──1982年之间数次出土的周代铜垒、戈、矛、剑等器具和铜钱,表明内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古蜀国的军事重镇。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乱,同时派张仪东灭巴国,分别改置蜀郡、巴郡。内江随之纳入秦国版图,并成为巴、蜀两郡往来联系的通道。
两晋秦始元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内江尽入西晋版图。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乱”和关西人起兵反晋,迫使大批关中士人、关西流民入蜀谋生求食,从而引发了牛鞞(bēi)、资中、汉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迁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据蜀建号,304年其子李成称帝,国号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机北侵,汉安为“夷僚”所据,汉安人离家随县衙侨居异地;同时县政荒芜的资中亦因战乱频繁名存实废;极度动荡的牛鞞(bēi)改隶蜀郡,内江陷入长达200年的灾祸之中。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权控制力量逐步南进,一面复建地方政权,一面对僚人招抚。553年,牛鞞(bēi)(555年改称阳安)西南新置资州,负责南进安抚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安岳、乐至新置普州、安岳、永康、多业诸县。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资州迁至资阳故地;武帝保定年间(561年──565年)又在重龙新置盘石;天和二年(567年)再在汉安故址新置中江(隋开皇元年(581年)改称内江)。荒废已久的沱江中游终于又得恢复重建。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广袤的元帝国。经过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战争,内江除简州建制保留外,由于地广人稀,资州、普州建制始终未得恢复。顺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据政权,大批湖广居民随其入川,资州(包括内江)、安岳(包括石羊)恢复州(县)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汤和、廖永忠等率师平夏,内江随川入明版图。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外省籍居民入蜀垦殖经营。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年──1435年)的开发,内江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到隆庆、万历年间(1567年──1619年),内江、资县(资州改置),资阳、简州(曾改简县)、安岳、乐至、威远、隆昌(隆庆元年(1567年)新置)等8县(州)的区划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又发展到历史第三个高峰期,有的已达历史最好水平。内江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许多新的成就,在明代就考中进士119名,举人312人,入仕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职官者竟达25人,在四川州(县)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引发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波及四川。自此时起,明与义军间,明与清之间,清与义军间,清与吴三桂叛军间的战争不断,内江又陷入战乱之苦,千里沃土,渺无人烟。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内江各州(县)的官吏才陆续到职。在康熙、雍正(1662年──1735年)倡导移民和与民生息等一系列宽赋政策的感召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批居民来沱江流域垦殖落户,经济开始复苏。雍正五年(1727年),随着资州(资县改置,管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4县)的建立,再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年──1850年)的发展,内江人口已超过明中叶全盛时期,农牧渔蚕业和制糖等手工业亦达新的水平。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列强迭次入侵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上升,义和团、李蓝义军在内江的革命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内江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会“罗泉会议”召开,引发了是年冬资州、威远、内江3州(县)的独立。同盟会员喻培伦、杨禹昌和保路同志军首领胡玉垓的壮烈牺牲,为内江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内江的统治,但不久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内江很快又成了讨袁的护国战争、反段的南北护法之战和四川军阀防区割据的争夺中心,拉扶派款、战祸连绵。民国23年(1934年),田赋征收就预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有压迫就有反抗。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进步青年和农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陈毅、曹获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罗世文等著名烈士。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内江各区(县)分隶于第二(治所资中,管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8县)、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安岳、乐至)。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内江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冯玉祥将军发动的抗日爱国捐献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3县献金总量就达8920万元。在8年抗战期间,8县籍将士阵亡的达6261人,陆军上将饶国华烈士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倍加盘剥,内江经济复又严重衰退,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