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的发展历史

历史

息县的发展历史

息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息国始祖羽达为周文王第37子,武王在位第13年(前1122年)时将其封为息侯,建立息国。前712年,息国讨伐郑国。当时郑庄公数年间屡败宋国和卫国等大国,军势如日中天。息师大败。《左传•隐公十一年》对息国此次出征的评价中,包含对其不自量力的批评。童书业认为,息国在当时敢于单独讨伐郑国,可见其军事实力也不弱。前684年,息侯因为蔡哀侯对自己的夫人息妫非礼,请求楚国伪装讨伐本国,吸引蔡国来救援,从而打击蔡国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打败蔡师俘虏蔡侯。蔡侯为此怀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赞誉息妫的美貌。楚文王因此灭亡息国而娶息妫,生下两子,即后来的两位楚王堵敖和成王。楚文王宠爱息妫,并于公元前680年为她讨伐蔡国。《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楚文王“实县申息”,说明楚国灭息国而设置为县。息县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争霸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并未率楚国全部主力出征,而是以申息两县的兵力为主。因此子玉战败,楚成王有言“你若回国,申息两县的父老怎么办?”公元前585年,晋国讨伐蔡国,楚国以申息的兵力救蔡。晋国将领认为,此战如果获胜则仅仅是击败楚国的两县而已,若失败则更为耻辱,因此主动撤退。顾颉刚指出,以申息两县的兵力足以和霸主之国晋国的军队周旋,可见申息两县的富庶。息国故城位于息县西南4公里处,距城郊乡徐庄村西南500米。该遗址坐落在淮河故道北岸,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的濮公山屹立于故城东,东北有清水河,北部是平原。该处地形险要,乃水陆交通要道,战易守,攻易防,符合多战需要,故建城池。
据《水经注》卷三十载:“淮水东经故息城南”,嘉庆《息县志》载:“息之得名自周始,分封姬姓为息国候爵”,又云:“周武王十三年分封为古息国”,清《光州志》载:“息县:古息城在县南七里”。据《左传•庄王十四年》载:“楚子灭息,为楚地”。其后故址建一庙宇,名为青龙寺,故名息国故城遗址。
该遗址的大部分城墙已平毁,但城垣基础依稀可辨,城墙东西长846米,南北宽420米,墙基宽30米,城垣周长2532米,城址面积约为35.5万平方米。北城墙一段保存完好(长30米,宽25米,高10余米),断面夯工层厚0.08-0.12米,夯窝直径0.04米)。
城廓内有张庄、王店、李岗、黄庄四个自然村。历年出土和征集的文物有:春秋青铜剑、铜戈、战国车马器、铜镞头、铜鼎等。陶器有罐、瓮、壶等。村里村外残陶碎片,俯首可见。经省文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为:该遗址对研究淮河流域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河南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文物“四有”要求,息县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遗址划定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及墙基内外各开20米为重点保护区,城垣内全部遗址及重点保护区外20米为一般保护区。同时建立保护小组,村治保主任任组长,并给予组长以适当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