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 临洮县

历史

甘肃省 临洮县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 甘肃省临洮县地图“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323个村、6个社区,54万人口。全县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等称号。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3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8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8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82元和11955元。

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战国秦长城起首、老子飞升地、汉代古墓群、唐代哥舒翰纪功碑等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临洮就长期是郡、府、州、县治所在地,作为中央政权连接西域少数民族的桥头堡,发挥了西部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临洮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县城距兰州80公里,兰海高速、康临高速和212国道穿境而过,是欧亚大陆桥经济带辐射圈内重点县区、“兰白经济区”内重要节点城市。

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46亿立方米,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32万千瓦。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达14座,总装机容量达22万千瓦。依托洮河谷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38万亩水浇地,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花木、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了60万亩马铃薯、17万亩蔬菜、3万亩花木种植和600万头(只)畜禽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具雏形。临洮花卉先后在各类花博会上获得70多个奖项。

以建设兰州南部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投资20多亿元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县城规模拓展到3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11.5%,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特别是随着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的规划建设,将使临洮逐步发展成为广大城市人群休闲度假、避暑纳凉、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

境内分布高岭土、方解石、花岗岩、荧石矿等矿产资源,洮河沿岸有2万亩滩涂地可供开发。随着临洮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下设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中铺工业园、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4个子园区)和太石镇境内25平方公里“兰州南部生活基地”的规划建设,将为更多的各地人士来临洮投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临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方风水宝地历史悠久、雄浑博大、人杰地灵。千年不息的洮河源远流长,水量充沛。从县境南向北流程115公里,汇入黄河。这条神奇的远古洮河,历史底蕴深厚,使洮河两岸先民创造出了灿烂夺目、享誉世界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洮河之险使临洮成为秦长城西端起首,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同时成为西北第一郡—古陇西郡治所在地,丝绸之路要道、陇右军事重镇。岁月漫漫,洮水漫漫,这条古老的河流,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孕育了李氏文化,见证了陇西李氏祖先在临洮世代繁衍生息。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悠悠洮河哺育了陇西李氏先祖和临洮儿女;奔流不息的洮水更是浇灌了陇西李氏这棵参天大树之根,因而使它更加根深叶茂,多姿多彩,光耀四海。

尊重历史,敦本寻源,永怀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临洮人民欢迎海内外李氏后裔来寻根考察,游览母亲河—洮河风光。激发热爱祖居地的自豪感,演绎出临洮新的辉煌,而无愧于这片充满希望的故土。

/upload_files/2021/10/03/h5atnSunshine689

/upload_files/2021/10/03/cuvvc30145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