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简介

历史

临洮简介

临洮简介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美誉。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 -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邮编为730500[2]。县城距省城兰州100公里。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

区位优势明显。临洮县城距兰州市区仅85公里,212国道、316国道与兰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兰临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临康和二级公路的通车,进一步缩短了临洮到兰州以及临洮到临夏的距离。随着临罐高速公路以及临合、临定二级公路和兰天城际铁路的动工建设,临洮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 洮阳镇

水电资源充裕。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5.74万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洮惠渠等11个万亩灌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3.85万亩。坚持走“以水办电、 洮河

以电带冶”的路子,相继建成了总装机3.15万千瓦的三甲水电站、总装机6万千瓦的海甸峡水电站、总装机3.75万千瓦的杨家河水电站等中小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达13万千瓦,年发电量近5.7亿千瓦时;正在建设的6个水电站进展良好,建成后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6万千瓦。分别实施了总投资1.3亿元和2257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110千伏和330千伏输变电站,全县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把临洮建成甘肃南部电力枢纽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建成了年产能5万吨的铝业公司,1万吨的三康脱氧剂公司以及年产优质高标号水泥l20万吨甘肃三易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3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8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8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82元和11955元。

201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指标是:生产总值达到41.8亿元,比2011年增长1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5.65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60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3.4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亿元,增长18%。

临洮县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实施了五县战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文化兴县”。力求打造三大基地—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兰州南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