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历史

历史

环县历史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东临甘肃华池县、陕西定边县, 南接甘肃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北靠宁夏盐池县。东、西宽约124公里,南北长约127公里,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辖35.1万人。为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红色政权的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原兼有,梁、峁、谷相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尤以旱灾为重。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且由南向北递减,是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

革命老区

环县是一块有着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早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多次活动于八珠原、樊家川、曲子一带。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原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是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战略大后方的环县人民英勇斗争,参军参战,积极支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词作者就是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

计划经济时代,环县作为农业大县,曾将大批粮食调往省内外,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粮食供给,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环县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凉爽,干旱少雨,特殊的土壤、气候和降雨量造就了环县盛产荞麦、糜子、谷子、洋芋、燕麦等小杂粮和胡麻、葵花、黄豆、中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质优品良,属绿色无公害产品。其中小杂粮产量居全省之首,被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全县羊只饲养量居全省第二,滩羊饲羊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西北羊绒、羊毛、皮张和各种肉食品的主产地之一。环县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储量丰富,前景广阔。环县是多样文化的汇集地,风情独特,古朴典雅。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璀璨汇集。道情皮影享誉国内外,是“中国皮影之乡”,被西方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环县羊羔肉、黄米酒、荞剁面、燕面柔柔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闻名遐迩。环县旅游资源丰富,有横亘中南部的秦长城、风景优美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巍峨壮观的宋代砖塔、彪炳史册的山城堡战役和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等可供游览观瞻的旅游景点33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