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3年加入共产党的辛璞田,受顺直省委的派遣到家乡马家寨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夏共产党刘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区北冯村与王家骥等人,建立起淀区第一个党支部。辛璞田、刘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舍家弃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白洋淀的水域构造独特。它既有异于中国南方的内陆湖泊,又不同于北方的人工水库,它不是连在一起的一片汪洋,而是由多条河流将各个淀泊连在一起,从而形成沟壕纵横,河淀相连,芦荡莲塘星罗棋布,一个个淀泊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联结的布局。白洋淀内有村庄,有田园,3700多条沟壕和12万亩苇田,将整个淀区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淀泊,形成淀中有淀,田园交错,沟壕纵横相连,水域辽阔的特有自然景观。白洋淀水域辽阔,水质良好,物产丰富,鳜鱼、鲤鱼、元鱼、青虾、河蟹远近驰名,莲、藕、菱、芡更是久负盛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奠定了新中国文坛“荷花淀”流派的基础。《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雁翎队》等优秀文学作品,更给白洋淀染上了浓郁的文化和传奇的色彩。
白洋淀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白洋淀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雁翎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安新县城,建有“雁翎队纪念馆”,展示着当年雁翎队的游击队员们机智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实物和文字解说。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在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两大战役时,曾来白洋淀视察。白洋淀的光辉业绩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白洋淀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景随时移,各有千秋,是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地方。白洋淀旅游资源丰富,除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参观景点。安新县志《新安志》记载的“新安八景”,计有“静修书院”、“妃子妆台”、“台城晚照”、“聪寺晓钟”、“长钩垂钓”、“东堤烟柳”、“西淀风荷”、“鸭圈印月”,其中有的景点已经不存在了,在留存的景点中,身临其境,足以令人心旷神怡。白洋淀的开发建设一向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生前对综合治理白洋淀就曾作出过重要指示,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白洋淀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