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文化---贾湖遗址

历史

舞阳文化---贾湖遗址

概述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存,因地处贾湖村而得名的一处遗址。呈近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经七次发掘,发现大批遗迹、遗物。出土文物及标本数千件,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颗粒和果核。
地理环境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存,因地处贾湖村而得名的一处遗址。呈近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经七次发掘,发现大批遗迹、遗物。出土文物及标本数千件,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颗粒和果核。

遗迹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包括遗迹、遗物两部分。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墓葬多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无葬具痕迹。75%的墓葬皆有随葬品,少则1件,多达66件,随葬物大多为生活实用品,其中陶器与石器较少,骨器较多。有的随葬品成组出现,如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出现的墓葬有20多座,这些墓一般均较大,随葬品较丰富。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贾湖遗址的墓地比较集中,多成片出现,有的重复埋葬出现叠压。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4.2 遗物
遗物主要包括陶制品、石制品、骨角牙制品及动物遗骸、植物果核等。
陶制品
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夹砂、加炭、夹蚌、夹云母陶等。种类有:炊器(釜、鼎、甑)食器(钵、三足钵、碗)、盛器(缸、双耳壶、罐、盆)、及渔猎工具类(弹丸、网坠、陶锉、纺轮)。
石器品
包括加工工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
加工工具:石砧、石钻、钻帽、石锤等。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舌形石铲、齿刃石镰、石斧、石刀、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矛等。
装饰品及其它:石环、柄形饰、管形石饰、方形坠饰、三角形坠饰、圆形穿孔饰、梭形饰、穿孔石器等。这些装饰品大多打磨精、石质美;坠饰多绿松石,有的质如粗玉;多有穿孔,有的为横孔。
骨角牙制品
包括、狩猎、捕捞、纺织、缝纫、生活及宗教用品等。主要有:骨镞、骨镖、骨矛、骨凿、骨匕、骨锥、角锥、牙锥、骨针、骨刀、牙削、骨环、叉形器、骨笛等。
动物遗骸与植物果核
动物遗骸有2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有貉、紫貂、狗獾、豹猫、野猪、梅花鹿、四不象、小鹿、獐、野兔等;家养或可能家养的哺乳动物有猪、狗、羊、黄牛、水牛等;鸟类有天鹅、丹顶鹤、环颈雉等;鱼类有鲤鱼、青鱼等;爬形类有扬子鳄、龟、鳖等。植物果核主要有碳化的人工栽培稻、野生稻、栎果、野胡桃、野菱、野大豆等。
5 历史文化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
1961年,原县博物馆馆长朱帜下放贾湖村劳动,在土井和薯窖断壁上首次发现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修筑护村堤时破坏了遗址中部文化层,该村小学在堤下开荒种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学校教师贾建国将这些文物收集上交当时的县文化馆。
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一样,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在取土筑堤过程中,堤东形成了一个深1米、宽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内的文化层被摧毁殆尽。
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交到县博物馆。朱帜这时在县博物馆任馆长,他当初在贾湖下放劳动时就知道那里有古文化遗址,而且一直打算去进行调查。当时裴李岗遗址的资料已公布,并蜚声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极大。他把两地的器物进行了对照和研究,发现这两处遗址的文 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确认贾湖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性质的重要遗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贾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
198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教授到舞阳贾湖考察。
1983年3~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陈嘉祥、郭天锁、冯忠义等首次到贾湖试掘。试掘面积50平方米,发现陶、石、骨器数10件,发现窖穴11座,墓葬17座。
1983—2001年,曾先后进行了7次科学发掘,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窑穴、陶窑、墓葬、兽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陶、石、骨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特别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余支多音阶鹤骨笛和出现于贾湖二、三期文化的距今8600—7800年的10余个契刻而成的符号,更为学术界所重视,我们认为这些契刻符号具有原始文字性质。贾湖人发达的宗教文化和音乐文化,是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后盾的。贾湖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贾湖人又有发达的稻作农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也为巫师阶层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原始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贾湖原始文字便应运而生了,从而奠定了汉字8000多年的基础。
1984年9~12月,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王良启带队,进行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
1985年9~12月,由张居中、王良启带队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55平方米,因水位太高,未能发掘到底。
1986年3~6月,张居中、杨振威带队将第三次未掘到底的文化层继续进行了清理。其重大收获是确认了3支七孔骨笛等。1986年9~12月,张居中带队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556平方米。重大收获是确认了依次扩建的多间房基。
1987年3~6月,张居中、王胜利带队进行第六次发掘,发掘面积1296平方米。重大收获是发现龟甲契刻符号,并确认了3座陶窑。其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84级学生在贾州杰、宋豫秦、张国硕老师的带领下在此进行考古实习。
2001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秦颖、潘伟斌等专家,在舞阳县博物馆配合下进行第七次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
七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57.6平方米,清理出住房遗址53座,陶窑11座,墓葬445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标本5000余件,骨笛30支,契刻符号17例,碳化稻米数千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