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氏井位于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古城内的西南角,也就是现在的友谊街道古城乙区48号楼的西侧,占地约500平方米,距今已有117年的历史,那口老井基本保持着原貌。
大清光绪二十年夏,中日两国之间爆发了战争,由于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史学界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略军于1894年10月底在岫岩厅管辖的庄河(今属于大连市管辖)花园口登陆,日军于1894年11月6日轻松地攻陷了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金州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给金州古城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当时金州城的一户曲姓人家,面对凶残的敌人,在日寇来犯时誓死抵抗。当家中的男丁牺牲殆尽之后,剩下的七名寡妇、孤女曲王氏、曲迟氏、孙曲氏、杨曲氏(已婚)和曲自当、曲如意、曲伢子(未婚)宁死不屈,为了大义和气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她们携抱三名幼儿孙桂生、孙桂林和杨宝庆,毅然投井自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凛然大节。战后,金州海防同知王志修为追念宁死不屈的曲氏满门烈妇而作《曲氏井题咏》一诗:“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殒名不沉。”“曲氏井”一名也由此得来。一百多年来,曲氏一家的事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下面是我找到的《曲氏井题咏》,是1895年2月“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时任金州厅海防同知的王志修,在访得曲氏一门贤烈死节事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而写下的一首悲壮慷慨的古风。全文如下:
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殒名不沉!金州曲氏世耕读,家世雍雍规范肃。堂上曾无姑恶声,入门娣姒皆贤淑。家园有井供饪烹,日日提汲泉源清。有时人影照井底,皎然古镜涵虚明。金州十月倭奴来,炮声历历鸣晴雷。守者登埤力督战,援兵不至城垣摧。非我族类心必异,入人闺闼无趋避。多少朱门易服逃,谁知仓猝遵名义。曲氏门内皆伯姬,守身赴井甘如饴,节妇殉名女殉母,伤心各抱怀中儿。我来金州理案牍,夜夜夜深闻鬼哭。晓起登城询土人,共指井边曲氏屋。抔土已葬荒井存,门闾未表哀贞魂。一时死义已足尊,争如节烈成一门!吁嗟乎!巾帼大义愧官府,欲荐寒泉应不吐。城南崔井唐题名,合于此井共千古!
诗前有序曰:“光绪丙申人日,授印金州。又明日,周视城垣,询及倭人入城有无死节事。佥指曲氏井而言曰:‘是曲氏一门死节处也!’求其详不得,乃谕家人报闻。知曲氏为金州冷族,世安耕凿。城陷之日,其家妇女恐被辱,相继赴井死,井为之塞。有救而苏者无几(其苏者有孀妇曲蔡氏,自十八岁适曲,未一年夫亡,继子奉姑,历二十七年。打捞之始,痛不欲生。经亲族喻以大义,以姑老为词,始勉就饮食,多日犹卧病床褥。时与曲王氏等同邀旌奖)。其死者,若曲王氏,曲迟氏,皆中寿妇。其及笄未聘女三(曲自当,曲如意,曲丫子),嫁而生子女二(孙曲氏,杨曲氏),并幼甥三(孙桂生,孙桂林,杨宝庆)携抱以殉之。妇女者,非能读列女之传,女史之箴也。而能见危授命,洁水完贞,可不谓难乎!今距其死节之期,岁星一转,即金州城退复,亦将两月。贞魂之不扬,守土者之咎也!既已上请奏旌于朝,复作此诗,乞和于世。庶几风里旃檀,藉吹嘘而更远,匣中宝镜,经磨砺而愈光矣!”
曲氏众女子守身赴井、宁死不受辱的事迹,赖王志修此诗得以流芳后世。王氏所记时事,且为守土之官,用心访得“上请奏旌于朝”,所记之言,定不虚妄。故王诗并序言即为原始资料。一个世纪以来,论曲氏之事迹者,依据王诗并序而加以阐发,信而有征。然亦有臆断和传讹者。姑举两例如次:
其一,关于曲氏众女投井的时间。有的出版物作城陷之后,敌入曲家施暴之时。甚或写作曲氏众女“见日兵闯入,欲施强暴,便拿起剪刀,与敌人相拼。”这些文字均与史实不符。王氏序中说,“城陷之日,其家妇女恐被辱,相继赴井死。”在这里,王志修说的是“恐被辱”而先行殉节,并非在敌人施暴或众女被辱后。试想,当强盗破门而入之际,岂能允一家老幼全然赴井?因为国破家亡,妇女们都已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厄运,故毅然选择了以死相反抗的方式。据传,王季烈(字君九,号螾庐,清光绪甲辰进士)在其《题曲氏井题咏》一诗中有“强敌尚未来,相率投井底”的句子。固然王季烈与日人关系甚密,但作为时人,王季烈之叙,当不致离事实太远。至于与敌人搏斗云云,迄今未见时人记述,父老亦无口碑,当属臆断无疑。
其二,关于当时曲氏家中情况,有的出版物作“男人都随徐邦道赴前线御敌去了,家中仅剩姑嫂七人及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等。这也与史事相悖。据文献载,当时日本第二军逾万人兵临金州城下,而负守城之责的金州副都统连顺的兵力,只有一营二哨不过七百人,敌我众寡悬殊,且敌人武器精良。这种情况,预示着金州城破已不可避免。于是,金州城内的百姓,特别是男人们,纷纷逃亡。旗人(满人或入军籍的汉人)的妇女皆为天足,可耐受颠沛远行之苦,故很多随家逃去。而民人(即汉人)妇女多因缠足,行动不便,大都未及逃避。因曲氏为未隶军籍的汉人,所以家中留有妇女也就不奇怪了。此外,王志修的诗序中记有孀妇曲蔡氏被救后,痛不欲生,经以姑老为词喻之,始就饮食之语。这说明,曲王氏、曲迟氏、曲蔡氏等之所以没有遁兵去,也是缘堂上有年老的婆母,不忍抛下而去之缘故。洵可与王志修诗中“金州曲氏世耕读,家世雍雍规范肃。堂上曾无姑恶声,入门娣姒皆贤淑”相印证。由上可见,曲氏门中“男人们都随徐邦道赴前线御敌去了”云云,没有根据,亦属臆断。至于赴井的曲氏众女,亦非姑嫂关系。据王志修诗序所知,投死井中的七名妇女,曲王氏、曲迟氏应是妯娌关系。而自当、如意、伢子和孙曲氏、杨曲氏为姐妹关系,其与曲王氏、曲迟氏为母(或为婶伯母)女关系。即使是被救的曲蔡氏和曲王氏、曲迟氏亦为妯娌关系,故王志修的诗中有“节妇殉名女殉母”之名。“女”,即“女儿”。由此而论,曲氏“姑嫂七人”之说洵误。
据此可知,说当时的曲氏“家中仅剩”七名妇女,亦属不确。这是因为还有救而苏者曲蔡氏等人。王诗序中说“有救而苏者无几”。“无几”绝非“仅剩”,而是说不多。得救者或两人或三人已不得而知。王志修于救起之人独提曲蔡氏,盖因其早年守寡,继子奉母至孝,且能见危授命,按照封建礼教应入典型的贞节烈女之列。因此,即使其已复生,也同死去的曲王氏、曲迟氏等一起同邀朝廷旌表。由此还可推想,曲氏门内妇女投井者之众,称“一门节烈”毫不为过。
现存《曲氏井题咏》最早的记载,为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金州志纂修稿•艺文》。旅顺博物馆藏有谢廷祺(字泗泉,号觉非庵主,陕西宁羌人,曾任四川盐运使,精中医,工书画,时为东北名士)所书此诗的册页。对比两稿,一些词句上略有出入。如诗中的“家园有井供饪烹,日日提汲泉源清”句,谢本作“日日提携”,“提携”,似不及“提汲”为佳。“城南崔井唐题名”句,谢本作“城南崔井唐题石”。对此,著名诗人徐遹文有跋曰:“幼时读原稿作题名,石字似误。”徐遹文(1874—1946),原名骏声,号芷石,又号续生、徐续三生、辽东白头待死漫人。出生于奉天金州(即今大连市金州区),为清金州厅学附生,后留学日本,学习警务。民国初年出任奉天东丰女子中学校长。1923年出任奉天(今沈阳)图书馆馆长,此间曾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奉天省议会议员。其言幼时曾读《曲氏井题咏》原稿,信不妄也。且此诗末四句押仄声韵,出句用平声字,“题名”为宜,“题石”则“石”亦属仄韵,于韵例不合。
继王志修之后,题咏曲氏井的诗人较多,其中上文中提到的徐遹文本人也曾为曲氏满门烈女作《题曲氏井》一诗,较有代表性:
节烈贞操萃一门,
井花写影永留痕。
可怜同死争风仪,
千古谁招井底魂。
妇女齐争日月光,
能教一死应纲党。
胭脂却被君王辱,
此井千秋姓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