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镇宁“白骨塔”

历史

一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镇宁“白骨塔”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丁旗镇官寨村的村后,有一个石塔。

石塔为二屯八角形,属攒尖封顶石塔。塔前立有一块石碑,正面刻有“白骨塔”三个字。从石碑右侧所刻的字中可知道,“白骨塔”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2丈1尺,直径1丈1尺。

“白骨塔”右侧11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石碑,上书“白骨塔序”,塔序中记载了修建“白骨塔”的原因:

清道光元年(1821年),统治镇宁扁担山一带的温土司将治所从扁担山普里搬迁至四面环山的官寨。

同治五年(1866年),水城苗族首领黄金印率众先后攻打郎岱、落别后,于3月18日来到官寨前。攻打了5天后,官寨城门被攻破,温土司及家人被当场杀死。之后,城内上千百姓纷纷逃往村后100多米高的后山屯上躲避。后山屯上建有防匪的工事,黄金印及部下无法爬到山上,他们便将这座山围困起来。

几天后,山上的村民又饥又渴,村民试图用绳子吊着装满银子的陶罐到山下,想给围困他们的人换水和粮食,结果银子被拿走,黄金印的部下或将陶罐摔碎,或装上屎尿戏弄村民们。

十余天后,饥渴难耐的村民们在绝望中一一开始跳崖自杀。一时间,官寨后山呼天号地,有父子、夫妻及兄弟姐妹抱团跳崖的,也有一家几口抱团跳崖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个月大的婴儿,无一幸免。不久,后山屯下,血肉模糊的尸体便堆积如山。据称,哀叫声持续了一天才结束。后来,出没的野狗、野狼等将村民们的尸首叼得遍地都是。

当时官寨的百姓,幸存的只有七八人,这些幸存者均因走亲戚或外出做生意,才躲过了一劫。温土司一家被杀后,这一带从此结束了400多年的土司统治。

五年之后的同治十年,因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反抗清政府,朝廷便派甘肃提督陶茂林镇压。途经官寨看到这里尸骨遍野后,动了恻隐之心。石塔最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所有亡灵得以安息。

1983年12月,“白骨塔”被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立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为纪念这段历史,镇宁布依族同胞的蜡染作品中,还专门有“白骨塔”的图像。

镇宁白骨塔(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