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的历史改革

历史

枣阳的历史改革

枣阳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枣阳地区为唐国,属楚地小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枣阳地区始设蔡阳县,属南阳郡管辖。

公元前45年,经西汉汉元帝批准,划蔡阳县的白水(今吴店镇一带)、上唐(今随州市曾都区唐县镇)2个乡,设置春陵侯国(治所在今吴店镇北的古城)。徙封刘仁(汉景帝之后)为舂陵侯。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诏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县,今枣阳地区由当时的蔡阳、章陵、襄乡3县分治,均属南阳郡管辖。

北魏道武帝登国年间(386—396年),废襄乡县为广昌县,属广昌郡管辖(治所在广昌县)。

公元601年,隋文帝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枣阳名称始于此。

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三年),蔡阳县并入枣阳县,属昌州管辖(治所在枣阳);同年,唐太宗贞观元年,舂陵县并入枣阳县,至此,枣阳疆域基本定型;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枣阳归随州管辖,属山南东道。

公元l142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为抗击金兵,升枣阳县为枣阳军;1230年,枣阳为京西兵马钤辖(治所在枣阳)。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枣阳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襄阳路管辖。

公元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枣阳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

公元164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枣阳属湖北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废除府制,枣阳直属湖北省管辖。1914年5月,省下设道。枣阳初属鄂北道,后改襄阳道(治所在襄阳)。1927年,废道,由湖北省直属。1932年,省下设督察区,枣阳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襄阳);1937年,第八区改称第五区,枣阳属第五区管辖。

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枣西筹备建立了县苏维埃,10月正式建成(治所在今琚湾镇的南禅庵),属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管辖。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解放枣阳大部分地区。此后,相继建立枣阳县、襄枣宜县、随枣县、枣南县等县级人民政权。

1949年8月6日.枣阳境内各县组成枣阳县。1955年9月,洪山县被撤销,所属平林(含清潭)回归枣阳,此时枣阳疆域定型至今,属襄阳地区行署管辖。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枣阳属襄樊市管辖。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枣阳县,建立枣阳市,市委、市政府驻地在城区朝阳路。

1992年8月,位于枣阳市鹿头镇的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遗址正式发掘,总面积4.5万平方米,后来该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3月 枣阳市曲剧团《刘秀还乡》剧组晋京演出获得成功,次年该剧被中宣部和文化部分别授予“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1997年3月枣阳市被授予“中国桃之乡”称号。

1998年4月,枣阳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7年度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湖北省小康市。

2002年9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力量对位于枣阳市吴店镇的战国古墓群九连墩墓地1、2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全国最大的楚墓车马坑和1600多件珍贵文物,创造了全省考古历史上八个之最,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4年11月,湖北金华麦面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农头企业”。

2005年8月湖北金兰首饰集团公司生产的“金兰”牌镀层饰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襄阳市中国名牌零的突破。金兰首饰集团还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创新奖。

2005年10月12日,枣阳籍航天员聂海胜乘“神六”飞天,襄阳市、枣阳市联合在杨当镇聂海胜家门前举行庆贺“神六”升空大会;17日,在杨当镇举办庆祝“神六”成功返回庆典活动。

2006年7月21日,投资近3亿元的湖北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5万辆专用车项目在枣阳市奠基,到2010年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

2007年12月8日,以湖北金华麦面集团有限公司为首的6家面粉企业,联合组建了湖北省最大麦面加工企业集团——湖北金华麦面集团。

2007年12月24日,枣阳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标兵”称号。这是继2004年、2006年之后,枣阳市第三次获此殊荣。

2010年被评为2009省级园林城市,进入2009年中国中部地区100强县市行列。

2012年一个以玫瑰为主题的特殊产业链——玫瑰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枣阳奠基;把枣阳打造成为中国玫瑰之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