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南乐旧志与新志,皆言此县寻废。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其因不祥。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复置昌乐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乐县。六年(623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即仓颉陵北侧)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一说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南乐名称始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2000年,南乐县辖3个镇、9个乡:城关镇、元村镇、韩张镇、近德固乡、寺庄乡、谷金楼乡、西邵乡、杨村乡、梁村乡、福堪乡、千口乡、张果屯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68360人,其中:城关镇43659人、韩张镇34919人、元村镇46781人、杨村乡28469人、张果屯乡34579人、千口乡40276人、福堪乡40426人、谷金楼乡32881人、西邵乡41679人、寺庄乡48984人、梁村乡41174人、近德固乡34533人。
截至2013年11月20日,南乐县辖5个镇、7个乡:城关镇、韩张镇、元村镇、福堪镇、张果屯镇[2]、千口乡、谷金楼乡、近德固乡、杨村乡、西邵乡、寺庄乡、梁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