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历史之佛教

历史

民勤历史之佛教

战国后期到西汉前期,月氏人统治着河西地区。休屠人作为月氏的属部居住在民勤地区,在水草丰美的谷水流域(今之石羊河)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区内的大湖泊,称为休屠泽。西汉初匈奴势力强大,汉武帝为开通西域,于元狩二年(前121)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收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使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与休屠王子归服汉朝,河西平定。

据唐代颜师古注《汉书·霍去病传》“金人”乃“今之佛像是也。”这就是休屠人敬佛的证明。休屠人的信佛,又是从驻牧河西、西域的月氏人那里学来的。公元前102年,汉在民勤境内设置了休屠县。《千字文》中的“宣威沙漠”,即指此地。

民勤的四大寺院与藏传佛教:

民勤在唐代之后未入吐蕃而并入西夏。据《元史·太宗本纪》等载:1242年春,乃马真皇后称制,太宗窝阔台皇子“阔端开府西凉(今武威),承制得专封拜。”1251年,阔端卒于西凉府,镇守西凉府达10年。在此期间,民勤是阔端王的牧场。汉代的休屠泽,唐代改名白亭海,元代更易为小端海子(见《陕西行都司志》与《凉州府志备考》)。阔端王依民族特定习俗,信佛喇嘛教。在统领西凉时期,掀起宗教热潮,建修寺院,接纳僧侣,以宗教交友会盟,与西藏广泛交流。由于民勤断代史缺乏,对藏传佛教的文字记载甚少,但从遗留下来的寺院、白塔等古建筑以及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足以证明藏传佛教的盛况历史。

1、西塔寺 在城西门外,占地面积约50亩(现园艺场)。据说在明万历年间,寺院有大小喇嘛300余众。万历23年前后,因寺院发生“意外事故”,大部分建筑烧毁,剩余佛像移迁西街准堤寺内,僧侣散去,寺前的镇国塔屹立至今。

2、南塔寺 在城南门外,占地约20亩(新中国成立后的机关菜园)。寺前有宝塔,有“农耕台”。每年惊蛰,农耕台开始鸣钟一个月,直到清明节,以催促农家按时播种。民国十八年,因兵燹焚烧,仅存残余。民国二十三年,县长牛载坤,为兴办教育,拆除剩余,扩建苏山书院振兴北街学校。

3、塔尔寺 在县城西南薛百长城村。此处是汉代宣威县地,紧靠长城沙漠,长期受到风沙侵害。清同治年间,因故被毁。光绪时期,利用残留,将大佛殿改建为娘娘殿,民国时期又增修了牛王马祖殿,但白塔一直保存了下来。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为庙会,城周四乡之人,去赶庙会。笔者上小学期间,正月时值寒假,每年跟随父辈去赶庙会,唱大戏,唱小戏,龙灯社火,人山人海,善男信女多数祭拜白塔,祷告平安。喜得子女的人家,在娘娘殿献上写有“保我子孙”的红绸幔子,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

4、圣容寺 原地在城东北隅。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移建于城南街大寺庙巷。移建的大雄宝殿,座落在一个正方形的土台上,四周各6丈,台高3尺,大殿面宽5间,进深3间,系重檐歇山顶,当心间5朵头拱,其余各施头拱3朵,殿内顶棚做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上满绘佛像和云彩构成大面积的彩画,是一座形似蒙古包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它虽经历了多次大地震,却是完整无损。1966年维修时,只有一个中柱倾斜10余公分而纠正。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镇国塔 位于西城门外西塔寺前,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年倾圮,邑人胡克绪倡捐修复”。塔高12米,塔基高1米,周长16米,塔座高2米,周长14米,呈八角形,座上即细颈圆瓶形塔身,下部粗壮,四面各有小佛龛一个;上部细长,围有法铃,十三层(即十三轮)。其上有八角伞盖两层,角上悬挂风铃,伞盖上置葫芦形圆铁塔顶,上复铜制顶尖。塔身用条砖砌成,敷以石灰抹面。80年代维修时,塔内宝藏为佛像与经卷。塔的总体造型与敦煌的白马塔、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相类似。

纵观民勤县的佛塔佛寺,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寺院主殿“大雄宝殿”或“大佛殿”,建筑在正方形的高台上,与陪殿高低错落,从寺外入院,抬头向上,步步登高。

二是有寺必有塔,塔在寺院前,塔寺相映辉。白色之宝塔,藏族讲究是幸福的象征,草原安定之吉祥。蒙汉也是一样。而塔尔寺的白塔却在庙后,因原建寺院面貌全非,而后来部分改建,原型整体难辨,塔却落在娘娘殿的后面。然而,白塔的大小造型非常相似镇国塔。城内的圣容寺,是从城东北隅移来的,而它原地附近的药王宫南侧,民国时期,还残存着被风沙埋压的塔座。我们小的时候,从这里爬到城墙顶登高望远。

三是抗震能力强。民勤是地震活跃地带,圣容寺曾经过两次中强地震而未受损。大殿顶高檐低,粗大方木的门槛和窗下额坊与柱脚构成整体,建筑物全部重量,由构架负担,整体形成防风沙、防暴雨、防地震等北方典型的古建筑。配一高台基础,形似矗立于寺院的一座宏伟宝塔,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民勤历史上的民俗民情:

唐宋以来,民勤是北方蒙古族、党项、羌和汉族交错驻牧之地,元代又增加了藏满等民族。在明末清初,汉族增多,少数民族减少。根据《柳湖墩谱识暇抄》记:“凡五十六族,……五族为元季土著……。”少数民族还占十分之一。清康熙四年(1665年)邑人孟良允等开办“共和文社”,各族青年学子一同就读,实际上形成了一所民族学校,从而使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诸如“祭俄博”、“师公子跳神、放卦”、“摔跤”等民间风情中,也融合了蒙藏的宗教文化习俗。

历史上,民勤人对寺院的僧侣称呼“喇嘛”。一些儿女稀缺的人家,生了男孩,缝一件喇嘛衣,到寺院拜佛,请求喇嘛给穿上,从此以后乳名改叫“喇嘛”,祈求佛祖保佑,吉祥长命。民勤老一辈的人中叫“大喇嘛”、“小喇嘛”、“喇嘛子”小名的人很多。历史上,由于化缘的喇嘛多,民间便留下了“喇嘛难打发”、“喇嘛就这个喇嘛,打发就这个打发”等口头语。

心道法师传播佛教:

民勤在清末民初,因战乱不止,信佛者减少。到20世纪30年代,圣容寺东侧的“观音堂”、北街的“地藏寺”和湖区的枪杆岭山始有吃斋念佛之人,各自信佛,都不成宗。

1941年秋,江西高僧心道法师,在宁夏银川传经之后,翻越贺兰山,穿过腾格里大沙漠,历经艰辛来到民勤,首次下榻枪杆岭山,从佛法角度将“枪杆岭”易名“金刚岭”。民勤县城人将他迎请到圣容寺进行传教,收徒弟子,后去张掖。从此之后,民勤重新掀起信仰佛教的热潮。

1943年夏,心道法师听到民勤佛教发展的盛况,重返民勤圣容寺(又称大寺庙),正式讲经说法。宗旨是:“法幢正宗第一世,单八成倍开步佛”,开创汉族佛教的“法幢宗派”。听经者越来越多,除寺院之外,大寺庙巷也跪满了人群。心道法师接受传经弟子,受戒居士。

心道法师是护教爱国的高僧,在民勤讲经期间,倡导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游行一开始,众百姓自发列队,从南街到东街,有一千多人,影响很大。时值民勤有学生运动,民勤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捐款捐物,青年从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使民勤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心道法师传播佛教之后,圣容寺等香烟不断,人们把常年念经修心之人称为“和尚”。较有名的有马和尚、戴和尚、段和尚、张和尚等。圣容寺的居士,早晚拿着《暮时课诵》诵经念佛。大多数信佛的人都能背诵《阿弥陀经》和《往生咒》。

民勤是印度佛教传入较早地区之一,比一般所说的佛教传入中国要早100多年;民勤佛教四大寺院与“镇国塔”,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始建于元代阔端王统领西凉时期,即公元1242年至1251年之间。汉唐之后、民国以前的民勤佛教是藏传佛教。此后至抗日战争时期,则演变发展为汉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