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楼位于河北省沽源县,该楼通高15米,基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顶部为圆拱形,四面砖砌墙体,表卧砌白灰砖,未灌灰浆,墙厚70厘米。四面均辟门。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一点木料。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金碧辉煌,十分壮观。1982年修整时,在楼基附近地下掘出黄绿琉璃瓦,应是顶部饰物。河北沽源境内的元代墓葬建筑“梳妆楼”经考古勘察,已经确定其墓主身份为元代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
梳妆楼外观如一巨型蒙古包,全部由青砖砌筑,不过青砖的本色越来越被一层黄色遮掩。底座呈平面正方形,门南开,东西两边有窗,惟有北边是一面墙。楼内正墙有壁龛,顶体相接处呈八角,上为额和枋,再上为斗拱,“斗拱之上为层层叠涩而成的巨大穹窿顶,有如天幕,表用白灰抹光,高约15米,顶中空,以砖覆盖”。穹窿顶建筑带有明显的西域特色,是随伊斯兰教的传入出现的,一种是由元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新疆维吾尔族陵墓,另一种见于内地清真寺中,“……不难推测这种新型建筑在元代已经形成了”。
最早记载梳妆楼的文献,目前发现的是曾任过宣化知县的清朝人黄可润于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编撰的《口北三厅志》:“独石口北,上都河店南十余里,俗呼为萧太后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如平台,半圮,门东南向,左右两旁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花,如覆盖然。外有缘垣,基址尚存,蒙古谓之察罕格尔”。
梳妆楼曾经进行过三次维修,时间是1962年、1982年和1987年;1982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1999年之前,我们仍畅游于萧太后梳妆楼的传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