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境内便有人灯的璀璨文明。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我国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文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据江苏台报道,考古专家介绍,陶片图文并茂,左边的竖下来的4个字,看起来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组成词汇表达完整的意思,该陶片上的文字却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还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该陶文均以直线条为主,所以,该陶文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拓片如图。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考古学家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韵、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13年3月15日上午,市水务、旅游、发改委、国土、规划、文广新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龙虬镇政府会议室,讨论研究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的《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并就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