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俊游博罗】徐霞客与罗浮山

历史

7.【文俊游博罗】徐霞客与罗浮山

在北京的中国世纪坛大厅内,环形的两侧,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40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管子(齐国宰相)、老子、孔子、孙子……而第24位就是大旅行家、作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名宏祖,江苏无锡江阴人。幼年好学,博闻强记,喜读天下奇书及经图地志。因厌恶明朝末年的黑暗政治,远离官场仕途,一心一意从事旅行。他从22岁开始,历游祖国名山大川,进行地理考察,足迹踏遍江浙、华北、岭南和云贵等19个省、市。在旅行途中历尽千难万险,曾三次遇盗,四次绝粮,但还是一往无前,白天登山涉水实地考察,夜晚于岩洞寺庙借松火油灯记录经历与发现。毕其一生心血,完成了既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上史无先例的传世之作,被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千古奇书”。

徐霞客考察游览范围,从各种资料上看,一概包括了广东,尤其是罗浮山;从不同版本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来看,他也是从福建的漳州进入广东,经潮州抵博罗(罗浮)。笔者也是位旅行者,除阅读《徐霞客游记》外,还查阅了几十种有关徐霞客的书籍,一直没有见到徐霞客撰写的有关广东尤其是罗浮的篇章或诗文。这成了笔者学习和研究徐霞客的一项难题和缺陷。在古代,岭南曾被称为瘴疠蛮夷之地,是充军流放的地方。如韩愈,先后被贬阳山和潮州、刘禹锡被贬连州、六祖的父亲被贬新兴、苏东坡被贬惠州以及岳飞的家人也全部流落岭南。但到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之风自西方吹进了岭南,一大批文化名人从岭南冒了出来,“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故今天,言文者必称广东。”徐作为时代的先驱,首先突破封建思想禁锢,摈弃科举仕途,选择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并以广东为旅行目的地之一,也在情理与必然。他在出游前就喊出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苍梧就是今天两广的封开、梧州一带,可见徐早就有游岭南之志向。

霞客无疑有进过广东。从他的行走路线看,出闽南,过潮州,他首先是奔着罗浮山。罗浮山鼎盛时期,有九观十八寺,是集道、佛、儒为一体的名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而且霞客博览群书、心仪山水,豪放而执着,不可能不崇拜苏东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一首传承千古的名诗,对于有着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青年旅行家来说,那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从任一方面说,徐霞客上罗浮山理应是一种必然。从浩翰的史书、资料和信扎中,我们也发现了大量徐霞客到过罗浮山的痕迹。徐霞客日记开门见山就写道:“浙闽之游旧(久)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及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衡岳次也;至越之五泄,又次也。”凡他列述之地,除四川的峨眉与剑阁外,其他一一游遍。按照此意愿和计划,他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出闽南,入广东,游了罗浮。徐霞客施行旅行计划,“游必有方”,定向而往,如期而还。徐霞客五十一岁最后一次出游,在昆明友人马云家中留宿时,有这样的记载:“窗外有红梅一株独放,中夜独起相对,恍似罗浮梦魂间,然夜满枝头,转觉翠羽太多多尔”。显见他游过罗浮才能将两地的梅花联系起来。另外,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标示:“登华山而归,旋复由闽之粤”。这个提要与不到100年前霞客在崇祯元年表达的“发兴为闽、广游”不仅吻合,而且一致。难怪中山大学著名地理学教授司徒尚季在《热带地理》发表有:“根据广东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徐霞客游记》中穿插记载,地方史志,以及有关徐霞客的遗诗遗文、传记等材料,论记徐霞客游广东无可置疑,重点在

罗浮山,而且是走福建‘漳浦道’,沿粤东沿海上山,继而取道北江出境……”徐霞客在他的旅行生涯中,进入了广东,上了罗浮山,已成为无需辩驳的历史。但是,为了弥补史上的空白,几百年来,不知多少有心人到了罗浮山,包括我本人,希望能发现他一丝半缕的印痕旧迹或故事传说,可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我在攀登罗浮山时,一路都在想,他没有留下诗文可能是因为下面一些原因:

一是怕招惹官司。崇祯元年春天,徐霞客到漳州之南的漳浦看望好友黄道周。黄说他有位同榜进士郑鄤正在罗浮山上避难,同时嘱徐,考察罗浮山时,去看望一下郑。霞客一生重友情。于是,就经潮州入粤,在罗浮山上探访了这位朋友。徐的祖上先后有两人因科举而吃官司,其中一位还被投进大狱,刚满35岁就郁郁而终。此事对后世影响和刺激很大,因此徐霞客决心远离仕途和政治,心里装着的只有旅行和学问。郑鄤为朝廷犯人,徐因友情而探望,但不想因此招惹官府不满,染上官司,在罗浮山干脆不动笔墨,免了以后或许会产生的麻烦。

二是在流传过程里散失。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进入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当地人用车船将他直送到故地江阴,半年后就驾鹤西去。他的书稿、日记及所有资料经墅师季梦良和李介立(徐的小儿子)进行了整理,而且还到过文豪、徐的朋友钱谦益的手中。因社会风雨飘摇,又自身难保,钱谦益无力将书进行刻印。书稿在藏书家手中展转近十代人三百多年,直到解放后国家才给予出版。有专家考证说,损失的文字占十之八九。或许写罗浮山的文字就这八九之内。

三是入广时还处准备期而没有写。徐霞客从22岁到27岁外出旅行是认识山河,搜集资料,并未进入创作阶段,是创作的准备期。从28岁到48岁,旅行范围主要是闽、浙、广及北方,虽已开始创作,但后人所能见到的游记手稿,只有一卷。就连他家乡的太湖、山东的泰山和北京地区的山水,他竟然也没留下文字。从51岁到55岁在云贵的最后四年,他写了九卷。在罗浮山上就想到了这么多。多一份思维想象的空间,也好。

还想知道更多博罗历史吗,请时刻关注我的梧桐子家乡博罗哦!

梧桐子家乡:

能力秀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3/fheqrhwj0523

新浪博客:/upload_files/2021/10/03/exqmh77col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