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化东城外大街上,有一爿可与历史悠久的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上海“童涵春堂”等老字号中药店相媲美,被兴化及周边地区誉为“四堂一斋”(四堂为鹤山堂、中和堂、复春堂、大生堂)的佼佼者——省级文保单位“上池斋”中药店。
今天我们来讲讲“上池斋”,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前后,深谙医道的扬州人方石川在经过多次对兴化医药市场考察之后,认为扬州府所辖兴化县为府内最大的县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代有传承,且名播大江南北,前来求医问药者为数众多,居扬州府各县及里下河一带之首,而缺少较为正规的药号。于是,方石川率族迁居兴化城儒学街南侧。同年,方石川在通泰街(今东城外大街10号)靠近热闹非凡的城门口黄金地段,以重金购得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几十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明代建筑,开设兴化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药号(前店后作),并根据《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药号名称为“上池斋”。
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斋”业主聘请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誉为“邑中楷书第一”的书法家李培源为其书写店名,并将其制成金字招牌(此招牌原物毁于“十年浩劫”期间,目前的招牌系25年前仿制)。清道光年间,被称为“兴化四子”之一的才子、书法高手宗德超(字子受)应邀为“上池斋”店堂撰写嵌字楹联:“上苑风和芝草秀,池塘日暖杏花香”,与店堂内原有的“橘井流芳”、“杏苑长春”、“采芝寿世”、“水饮上池”等竖匾相映成辉,给古老的药号又增添了浓厚的药文化色彩。
“上池斋”一贯恪守医药职业道德规范,效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营“丸、散、膏、丹”,兼营“饮片”。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购料地道,选料考究,制料精良,并注意包装美观,富有特色。药号主要从南通、泰州、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地进药,甚至到云、贵、晋、川及东北等药材产地组织药材。在包装上坚持一药一包,并随包附入说明产地、性能、作用、禁忌等内容的仿单(即说明书)。该店至今仍保留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成为“上池斋”历史的见证。
“上池斋”在中药加工炮制过程中的火制(炒、炮、煅、煨),水制(洗泡、水冲),水火同制(蒸、煮、淬)等工艺流程都严格遵守世界第一部由官府颁发的药典——唐代《新修本草》的规定法则精制药物。药场内部按中药的不同种类、性能及加工工序,分成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司、吊腊丸司等。对于秘方成药,则由业主亲自炮制,其配方及制作程序都严格保密。“上池斋”在过去近300年间所制售的“丁沉丸”、“状元丸”、“龟甲散”、“参蛤散‘、’玉带膏”、“时行暑疖膏”、“化毒丹”及“丹参饮片”、“肉桂饮片”等疗效甚著,享誉兴化城及周边乡镇和里下河各县。
在经营活动中,“上池斋”注意自身形象,利用各种方法扩大宣传。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上池斋”都发起“药神会”,举行盛大活动,以花祭形式纪念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摆放大型供桌,陈列争奇斗妍的各式鲜花和珍贵的古玩,让广大顾客观赏,一时热闹异常。当天,业主负责为店中职工举办早、中、晚宴席,鼓励职工敬业乐群。
@网络营销能力秀
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3/exqmhpqdb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