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

历史

江西泰和

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留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革命胜迹。1926年7月,泰和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泰和人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工农运动,举行农民武装暴动,组织革命武装,配合红军反“围剿”。

泰和是抗战期间“文军西征”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江西省战时省会所在地。1938年2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浙大西迁泰和办学7个多月;1940年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先生在泰和杏岭村创办了国立中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