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县开展了反奸清算、大生产和土地改革运动。内战爆发后,县委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自卫战争,在本县境内进行了固安保卫战、柳泉战斗、攻打宫村据点等一系列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8年10月4日固安全境获得解放。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共有1763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民兵队伍发展到4996人,有步枪1600支。全县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土地制度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发布后,本县即开始了土地制度改革。本县的土改工作可以粗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6年10月至1947年8月,贯彻《五·四指示》,进行全面土改,前后历时近一年。这期间,县委先在六区北黄垡搞了土改试点,又在南义厚、刘营子等12个村进行联合土改斗争,还在南固城等地多次召开会议,总结土改经验,纠正“左”倾思想,明确斗争方向,推动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的土改工作,成绩最为显著。据统计,全县实行土地改革的村庄占三分之一强。共清算出良田2万余亩,房子245间,粮食5.5万石。这些村庄,地主、富农的封建剥削基本消灭,330户赤贫得到土地,中农获得果实者计有2139户。
由于环境的变化,地区形势的反复,各区土改很不平衡。全县大体分为三类地区。南部地区,马庄、独流一带40个村,由于开辟工作早、群众基础强,土改比较彻底。中部地区,牛驼、渠沟、柳泉一带182个村,运动不够深入。而北部地区的158个村,由于顽匪经常出入,形势不利,一般只进行了清算斗争,实行土改的只有十几个村。
第二阶段,从1947年“八·六”地区变质到1948年9月。在此期间,土改工作虽然遭到敌人多方面的破坏,但始终坚持进行。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11月冀中十地委在雄县召开全区土改整党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了新固县。12月,中共新固县委在文安县石槽村召开县区土改整党会议。会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土地法大纲精神,推进新固县的平分土地运动,县委书记朱克东率工作团在固安东部知子营一带25个村进行土改试点,为期一个多月,组织了贫农团。贫农团在党支部领导下进行工作,口号是“土地打乱平分”、“砍倒大树有柴烧”。但在实际上,没能彻底执行,只分了些粮食、农具、浮财,土地还未来得及平分就遭敌一个师的扫荡,试点工作遂告中断。
1948年8月,冀中十地委发出《关于巩固区进行结束土改、游击区解决土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组织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进行土改纠偏并迅速结束土改工作。新固安县委针对本地出现的侵犯中农利益、打骂地主等“过火”现象,进行了补偿中农、安置地富等工作,及时纠正了土改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了运动的健康发展。到9月底,土改告一段落,转入生产和支前工作。
第三阶段,从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彻底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新解放区土改运动。
1949年11月,保定地委在涿县召开土改工作会议,本县县委、政府有关领导和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农会主任参加了会议。中心内容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土改政策。12月初,县委召开土改农民代表大会,贯彻地委会议精神,学习有关土改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会后,全县土改工作普遍开始。由保定专区工作队领导,深入全县农村开展工作。工作队进村后,充分发动群众,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之后,对罪大恶极的反动地主进行斗争,迫使地主、富农主动献出土地和浮财。然后按照自报公议的方法,对每个家庭的阶级成份进行了划定。全县40083个农户中,有2343户被划定为地主、富农,9682户划为中农,28058户划为贫农。最后,将没收的土地、房屋和浮财。实行“三榜定案”(反复讨论、发榜公布、最后一次发榜定案)加以确权,并将土地证全部发到农民手中。1950年3月,本县土改运动结束。
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变成了土地的真正主人。它的胜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为互助合作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经济斗争
1945年11月,县政府成立贸易局,后来改为税务局,主要任务就是在永定河南岸设卡缉私,防止烟、酒、化妆品等洋货进入解放区,不准粮食、芝麻、棉花等流入国民党统治区。同时开展打击伪钞活动,在解放区内不准使用法币、联合票,只许用晋察冀边区票。如果需要出境购货,可到银行兑换伪钞,在解放区内禁止流通。县大队配合税务局,经常以排为单位设卡和出动流动哨,同敌人展开经济斗争。
1946年12月固安县城失守后,二区干部、民兵以地雷封锁了南关,并通知各村群众不许进城上集,还在南关村外设卡封锁,遇有上集的即进行教育后令其回家。这样,南关集基本上被冲垮,使城内之敌断绝了经济来源。固安保卫战期间,由于部分群众思想混乱,加上特务分子的乘机造谣破坏,本县境内曾一度出现经济波动,柳泉、牛驼等集镇物价飞涨,玉米由一斗2500元涨到5100元。卖粮者且要法币不要边币,购粮者则想抛出边币,抢购物资,形成了买者争买,卖者怕卖,法币暗流加剧,边币比值下跌的现象。对此,县委明确了稳定市价、严格检查美货、巩固边币、打击法币的指导思想,组织有关部门干部深入接近蒋军的集镇进行宣传,并对行使法币、抬高物价、推销外货的奸商进行教育,特别是商店以物资支持边币,以原价出售粮食,极大地稳定了民心,使一度波动的经济很快平复下来。
1948年10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妄图以此来挽救经济危机。新固安县委、县政府按照专署指示精神,动员各区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火速推出法币,换回物资,并有计划的发放边币,使之占领市场。这一措施,使金圆券迅速贬值,边币在市场和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对敌经济斗争是对敌政治斗争和军事进攻的重要补充,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
支援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下旬,在辽沈战役结束不久、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地处京津腹地的固安县自然成为支援平津战役的主要地区。12月初,县委发出《关于动员全力参加支援解放平津战役的工作指示》。15日,县委在牛岗召开干部扩大会议,部署“全力支援解放平津大战”的工作,号召全县干部、武工队员立即行动起来,猛烈开展攻势,做好各项支前工作。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成立了以县长马汝霖、武装部长李力为正、副主任的支援平津战役指挥部,区、村也相继建立了支前委员会。12月21日,县委社会部发出《关于支援解放平津的保卫工作指示》,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必须提高警惕,严厉打击敌人对支前工作的破坏活动。月底,东北野战军一个师进驻固安县,全县支前工作进入高潮。为保证我军兵员和作战物资的运输,本县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支前第一线,仅10天时间,即在永定河上搭设浮桥1座(长70丈)、架起木桥1座(长48丈),修整平大公路60华里,并在沿线建立护线队和食宿站,以满足过境部队的需求。
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本县的支前工作集中于解放北平的战役。16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及其他领导人薄一波、南汉宸等,在赴往北平战役指挥部途中莅临固安县城,并接见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董主席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详细询问了解放北平的支前工作,并做了指示。董主席莅固,鼓舞了全县军民的支前热情,支前工作出现新的高潮。四区一夜之间即出动民工200人,调集大车40辆。1月28日,县委发出《动员全力参加支援解放平津战争的补充指示》,总结前段在架桥、修路、供应等方面的成绩,检查不足。并针对大规模支前工作的形势,提出“加强领导,充分计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推动组织,下大力量”的新要求。全县支前工作呈现出上下齐心、全力以赴的新局面。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在两个月的支援平津战役过程中,本县共出动民工4266人,动员担架838副,大车1508辆,供应小米220万斤,猪肉近24万斤,白菜139万斤,干草12万斤,还有大批的砖、木、柴等军用物资,充分满足了人民解放军作战需要。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固安县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初又成立了固安县抗美援朝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学生,利用集日庙会上街游行、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各阶层的人民群众进行抗美援朝思想教育,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道理家喻户晓、深人人心。1951年5月1日,全县统一举行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县委书记齐泽国亲自作思想动员,第一次使用了手摇发电机和扩音器,全县近12万名群众参加了游行示威,将抗美援朝运动推向了高潮。全县人民积极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适龄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广大群众纷纷以爱国增产的实际行动,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
参加志愿军。
1952年12月初,县委、县政府召开参加志愿军征兵动员大会,地委统战部部长宋廉到会作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党团员干部以血气方刚、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姿态,以志愿报名的实际行动,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其场面令人振奋,气氛空前活跃,当场就有几十名青年上台报名,300名青年参军。此后又有数百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这些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不畏艰险,英勇作战,以实际行动抗击了美国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他们当中有17人英勇献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赞歌。
捐款捐物。
1951年1月22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固安县委员会发出号召,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筹集慰劳品,为朝鲜人民筹集救济品。一时间,机关、团体、学校、经济部门、商店及广大农民积极捐献款和日用品,然后全部送到朝鲜。6月28日,县委发出《关于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县干部群众踊跃捐献,以更多的飞机大炮供给前线。全县人民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热情高涨。截止到9月底,全县捐献现金和实物折款共6.2亿元(旧币),超原计划4亿元的64.6%。
订立爱国公约与和平签名。
抗美援朝期间,本县各界群众爱国热情非常高涨,纷纷订立爱国公约,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支援前线,警惕反革命破坏活动,不信谣不传谣,努力生产等。全县有221个行政村订立了爱国公约。还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了和平签名运动,有125669名群众在和平宣言上签了名。为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战争,全县开展了爱国增产竞赛活动,广大群众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踊跃售棉、存棉,使农作物产量连年增加。此外,还开展了群众性的以粉碎美帝国主义撒放细菌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县委成立了防疫委员会,组织干部群众灭鼠、除蚊、除蝇,打扫卫生,同时宣传学习防疫灭病常识,以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朝鲜战争,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三年多的英勇奋战和广大人民的大力援助,以美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赢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