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固安县委建立后,领导全县人民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全面抗战,与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年间,抗日军民在本县境内开展较大的战斗5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1441名。全县共有2007人参加了抗日部队,1686名壮士为国捐躯。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冀中一带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共产党员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和老红军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是两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其他武装也树帜烽起,抗日烽火燃遍大清河南北。在固安地区活动的有:朱占魁组织的百余人的“抗日义勇队”,王山、姚介成组织的百余人的“红军抗日先锋队”和高沛、曹乃阳领导的七区(马庄)38村联庄会等抗日武装。
1938年4月,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一团政治部派白振刚、李孔亮到固安南部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协助当地爱国人士在马庄成立了“固安县抗日总动员会”,代行部分抗日政府的职责。这是本县境内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6月,刘秉彦率北上先锋队工作团到马庄一带指导抗日工作,帮助该会先后在七区、六区(渠沟)、二区(柳泉)、四区(牛驼)100多个村庄建立了基层组织——区村动员会。各级“动员会”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组织群众为抗日募捐,使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9年2月,固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3月,建立了固安县抗日游击大队。6月,中共固安县委正式建立。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基层抗日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团体纷纷建立。10月,固安县工人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建立。至年底,全县11个区都建起了抗日区政府,9个区建立起工、青、妇、农等群众团体,半数以上的村庄建立起抗日村政权。1940年7月,全县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固安县议会、议长和副议长。各种抗日组织和各级抗日政权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抗日斗争如火如荼,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扩大。至1941年春,全县在9个区(一区、十一区除外)的200多个村庄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根据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
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是巩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的一项经济政策。本县执行这一政策是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而逐步推进的。自1939年春,先从南部七区开始,以后,随着建党建政工作逐步向北发展到四区和六区。经过各级干部坚持斗争,努力工作,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全县约有300个村程度不同地执行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其中110个村搞的比较好,特别是七区的38个村最为广泛、深入。
按照上级政策,全县普遍实行了“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和“六级累进税”。开展这项工作,一般采取如下步骤:首先由县、区、村农会干部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场合,向群众进行深入宣传,讲解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意义和目的。在农民群众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发动各户报名,登记各户的土地,摸清地主富农出租放债的情况,由政府协同农会查对核实后公布于众。最后,由农会、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小组,向地主谈判实行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既坚持了政策,又坚持了斗争。在坚持政策方面,一是严格执行中共中央的政策规定,对地主强调减租减息,对农民强调减租减息后必须依法交租交息,同时强调必须保障地主的地权和农民的佃权。二是要求各阶层、各方面人员必须按政策规定办事,绝无例外。三是坚持宣传教育,鼓励团结抗日。在坚持斗争方面,主要对象是那些对政策有抵抗行为的地主、富农。发动群众反瞒黑地、“废租废权”,与地主、富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他们将黑地献给贫雇农。
反“扫荡”斗争
1941年6月,冈村宁茨指挥日伪军两万余人,对大清河北十分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在固安境内首先由宫村一带开始,向南向东一直推进到马庄,而后由南向北进行“梳篦拉网”、“细碎分割”、“剔抉清剿”。与军事相配合,强行推行其新交通政策和“强化治安运动”,强迫群众为其修公路、建岗楼、挖封锁沟,实行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同时建立伪保甲制和伪情报员制,把每一个村庄都置于其严密的火网控制之下。到1942年,县境内敌建据点51处,岗楼95个,碉堡71个,驻日军968名,伪军3602名。全县共编为1镇30乡,243保,2401甲,11个联保办公处。并成立了自卫团,共编自卫团丁13043人。
大“扫荡”期间,抗日民主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抗日人员日夜遭敌追捕,大股部队无法开展活动,整个县境沦为敌占区。
当时,固安县委正在新城县姚庄召开县区干部和地方武装参加的反“扫荡”会议,闻知日军大“扫荡”开始后,连夜突过新固县界封锁沟,进入固安县境领导人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县区干部过沟后,立即分散隐蔽活动,机动辗转于敌之频频“扫荡”中。县委书记朱泽民突围脱险后化装入境,先是隐蔽活动在三、八、九区一带,寻找干部,部署工作,而后只身北去,找到了县大队李润波小分队,讲解形势,鼓舞士气,并和小分队一起打了20多天游击。县长尚锋进入县境后活动在七区及三、八、九区一带。三、八、九联区区委书记丁立华(刘兵)进入西部地区数日后,又转入县南部四区、七区一带,与七区区委书记刘益清等人组织了一支10余人的武装小分队,昼伏夜出,在县城南部地区开展了以“分散、隐蔽、流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抗日斗争。固安县大队是当时本县境内唯一的较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这支不满百人的队伍,在指导员李润波、政委宋焕章率领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转战于固安县境内外,千方百计骚扰打击敌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斗争非常英勇,伤亡也极其惨重。但全体指战员丝毫没有退却,为了坚持抗战,不惜流血牺牲。他们的军事活动,不仅震慑了敌伪人员,稳定了群众情绪,对坚持地区工作的干部也是一个有力地支持。
1941年8月后,固安县内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为保存力量,便于隐蔽,县委按照上级指示,对干部提出职业化、农民化的要求。还同意一部分干部先回到家乡或到亲戚朋友家,以从事公开职业为掩护隐蔽下来,搜集敌人情报,掌握敌情动态,伺机和组织取得联系。这是在敌人占领的情况下,采取的又一种斗争形式。本县区干部刘浩、刘宗义、李光等,都曾以不同的公开职业为组织传递情报,秘密开展对敌斗争。与此同时,实行正确的政策,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堡垒户。改造伪保甲所,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把共产党员和抗日骨干派入伪保甲所,建立名为保甲制实为抗日村的两面政权;教育争取伪保甲中的开明人士,表面上应付敌人,实际上为抗日斗争服务。圈头营子的秦世禄、东庄村的孙荣和独流村的张玉峰等,都是我方派入伪政权组织的人员,他们利用其“合法”身份,积极开展地下抗日工作,在掌握敌情、保护群众利益、掩护抗日工作人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抗日的烈火中,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三、八、九区妇救会主任张凤英、七区区长姚茂龄、自卫大队长宋洪年等人员,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马庄附近12个村的党员干部和“两面政权”人员46人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审讯,誓死不供,全部壮烈地惨死在鬼子的刺刀之下。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固安大地反扫荡斗争的英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