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古城凉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汇、传播和辐射之地,由此而形成的古凉州文化,以独特的风姿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
凉州人杰地灵,自古艺文荟萃,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有诗云:“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
西晋至五凉时期,凉州是北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五凉文学是十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建安,下启隋唐,对敦煌学的形成和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时期作家中的一些作品,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文人的作品相比,毫无逊色,堪称上乘。凉州籍的南朝诗人阴铿,是开创我国格律诗的先驱,他的作品, 对后世许多诗人影响深远,如李白、杜甫等人。杜甫有诗句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达,使凉州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因吸收西域、中亚特别是印度的外来影响而有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陈子昂、王维、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翰、张籍、刘长卿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并写下过不少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其中一些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就是这类诗的名篇。凉州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夜上受降城闻笛》更是妇孺皆知千古流传。与此同时,凉州还是一个歌舞音乐之乡,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表现了这方面的情景。古典名曲《西凉伎》以及《凉州大曲》、《霓裳羽衣曲》等舞曲,在当时极负盛名。此外如狮子舞、胡腾舞、民间赛神、百戏、“变文”等都很活跃,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元年间,由于连年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凉州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文学艺术活动进入低谷,除元朝余阙留下不少诗作外,文学艺术领域成就有限。由明至清,社会生产较前有所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学艺术活动也再次兴起,逐渐走向繁荣。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在社会经济、人口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文教事业也一直持续上升,读书习礼之风日渐浓厚,凉州出现了许多成就显著、在省内外很有影响的人物。如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张澍,著名教育家、书画家、诗人张美如,著名历史学家李铭汉,著名水陆画家杨先声,著名政要、书法家牛鉴、著名诗人陈炳奎……他们的著述和其他文化活动方面的成就,给凉州乃至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精神财富,丰富了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于右任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先后来凉州考察采风,并与当地文化界人士酬答往还交流艺术,在凉州民间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积极影响着凉州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凉州百废俱兴,文学艺术园地继往开来,欣欣向荣,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许多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