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历史沿革

历史

成县历史沿革

成县历史沿革祝要:先秦属雍州,为氐人居住地。秦属陇西郡,称下辨道。两汉属武都郡,蜀汉、魏、西晋因之。东晋属仇池国。北魏置白石县,后改同谷县。属广业郡。北周废下辨,以同谷属康州。隋属河池郡。唐属成州。宋、元因之。明降州为县,称成县,直隶巩昌府。清属阶州,民国初属渭川道,后属第八行政区。又归武都专区,今属陇南地区。
成县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并创造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出土的文物证明,约在四干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已经使用石器和陶器。
春秋战国时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商、周因之。按此说法,成县夏、商、周属雍州。商汤代夏后,经典上有了氏羌活动的记载。氏羌,战国以后的学者通称为“西戎”。按其方位,成县为白马氐的居住地,并且,至少在商汤时就与华夏有了往来。
战国时代,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拓地至成县。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县属陇西郡。《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邰”。下辨,是成县见于史籍的最早的名称。
西汉初期,郡县之设“无改于秦”。泊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一一一年),始置郡县于西南,设武都郡,以县改属武都郡,称下辨道。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一○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隶益州刺史部。武都,是汉朝的国威远加于天池大泽的意思。下辨,因下辨水得名,又因县为氐汉杂居地故称道。王莽代汉后,改县称扬德,是新朝的恩泽被于斯民的意思。新莽天凤中 (公元十四年至十九年),王匡、王凤起兵反新。地皇中 (公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中原兵事方殷,隗嚣攻取武都郡,县为隗嚣所据。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 (公元三十三年),中郎将来歙监征西大将军冯异等五将军讨隗纯 (隗嚣子)于天水。十一年 (公元三十五年),县为东汉所有,复称下辨,为武都郡治所,郡更隶凉州刺史部。
汉承秦末战争之后,兴文教、奖农桑、整军伍,一时学人相继,文化斐然有成。成县地近三辅,受汉文化之濡染颇深。汉顺帝阳嘉二年 (公元一三三年),著名经学家马融曾在下辨设绛帐,讲五经。名誉中外的汉隶刻石《一西狭颂》和《郙阁烦》就是下辨人仇靖和仇绋的作品。
三国时,成县以入蜀之扼要,为魏与蜀汉之战区。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二一七年),蜀汉先主遣将军吴兰、雷铜屯下辨。二十三年 (公元二一八年),魏将曹洪破吴兰,县入魏,隶益州刺史部。魏文帝黄初元年 (公元二二○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因以县隶武都西部都尉治。蜀汉建兴七年 (公元二二九年),相诸葛亮遣护军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县复属蜀汉。魏元帝景元四年 (公元二六三年),魏师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破蜀汉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诣艾降,县入魏,属雍州之武都郡。
咸熙二年 (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王朝,县入晋,晋武帝泰始五年 (公元二六九年)置秦州,县属秦州之武都郡,仍为郡治所。惠帝元康六年, (公元二九六年),氐帅齐万年起兵反晋,关中大乱。略阳氏酋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据仇池自保。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公元三一七年),茂搜卒,子难敌袭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县为前仇池国所有。永昌元年 (公元三二二年),刘曜伐仇池,杨难敌逆战不胜,遂遣使称藩,县入前赵。明帝太宁元年 (公元三二三年),赵兵退,杨难敌复有故土,县属前仇池国。成帝咸康三年 (公元三三七年)仇池国内江,杨初臣于石虎,县隶后赵。穆帝永和三年 (公元三四七年),杨初称藩于晋,县属仇池国。简文帝咸安元年 (公元三七一年),符坚遣杨安、符雅等攻取仇池,空百顷之地,县入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 (公元三八五年),前秦主符坚遇弑,杨定将家奔还陇右,招合夷晋重规故土,为后仇池国。遣使称藩于晋,表置仇池郡,以县人郡。太元十九年 (公元三九四年),杨定攻西秦 (乞伏乾归)军败见杀,盛袭位,“分诸四山氏、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于县置白石戍、龙门戍、仇池戍、威武戍。宋文帝元嘉二年 (公元四二五年),杨玄改奉元嘉正朔。元嘉四年 (公元四二七年),称藩于北魏。元嘉十八年 (公元四四一年),宋文帝遣龙骧将军裴方明等帅甲士会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伐仇池。十九年 (公元四四二年),平仇池,县入宋,隶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使安西将军古弼督陇右诸军、征西将军皮豹子督关中诸军攻仇池。元嘉二十年 (公元四四三年),魏军至下辨,与宋战于浊水,宋师败绩,北魏遂取仇池。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 (公元四四六年),初置仇池镇,以县隶镇。孝文帝太和四年 (公元四八○年),以县分属修城郡,郡隶仇池镇。宣武帝正始中 (公元五○四年至五○八年),割下辨为两县。一仍称下辨,隶修城郡;一名白石,隶东益州之广业郡,郡治武街城。武街,为下辨之异名。孝明帝孝昌中 (公元五二五年至五二七年),徙广业郡治于白石县。县因白水中大石得名。北魏下逮宣武,义师继起,国势日蹙。广业,即有魏皇室规复故土之愿望,亦有永锡笮胤之祈向。西魏恭帝时 (公元五五四年至五五六年),改白石县为同谷县,仍为广业郡治所。同谷,似读为同谷 (yu),意为两水会合之处。
唐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六一八年),以同谷县置西康州。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六二七年),西康州废,以县属成州,隶陇右道。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七十二年),改成州为同谷郡,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七五八年)复为成州。吐蕃自睿宗景云元年 (公元七一○年),赂取河西九曲之地后,厉兵株马,虎视上都。安史乱起,乘机内侵,连陷郡县。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七六二年),攻陷成州之治所上禄县。州治没吐蕃后,以县入属风州,为唐、蕃军事区。德宗贞元五年 (公元七八九年),应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之请,州更隶山南道。宪宗元和中 (公元八○六年至八二○年),于同谷之西境泥功山权置行州。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八四九年),克复河陇。懿宗咸通七年 (公元八六六年),复置成州,徙治宝井堡,后徙治四沧。成州,当因唐取天下得名,是帝业有成的意思。
明思宗崇祯七年(公元一六三四年),大顺军破成县。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年),复破之。寻退走.未置戍守。
清世祖顺治二年 (公元一六四五年),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定国大将军多铎略定全秦,成县入属清。初隶陕西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圣祖康熙三年 (公元一六六四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成县隶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六年 (公元一六六七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成县仍属之。康熙七年 (公元一六六八年),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成县因之,世宗雍正五年 (公元一七二七年),以天水、青石、白环三里入秦州,以阶州八百户军,礼县府城村民及西固所军入成县。雍正七年 (公元一七二九年),升阶州为直隶州,以成县属阶州。
中华民国元年 (公元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甘绅马福祥、王之佐等,鉴于共和已定,联络省内外甘人,倡组临时省议会,主张承认共和。清陕甘总督长庚为形势所迫,始宣布清帝退位诏书。三月十五日,兰州官绅通电承认共和,成县光复,属中华民国,初隶巩秦阶道。民国二年 (公元一九一三年)二月七日,改隶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十六年 (公元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八日,改渭川道为渭川区,成县属之。民国二十五年 (公元一九三六年)五月,划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公署驻天水)。民国三十三年 (公元一九四四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公暑驻武都)。县置十三乡 (镇)。为:紫金镇、抛沙镇、甸川镇、小川镇、汪川镇、东岳乡、宜阳乡、府城乡、镡河乡、嵋洛乡、黑峪乡、龙门乡、西康乡。民国三十六年 (公元一九四九年),以汪川镇入属徽县。至此,全县有十二乡 (镇)。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八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二军团三十八军之一部北向陕西,于县西抛沙镇之五龙山重创国民党王均部,克县城未一旬即北进。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二月,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七军之一部解放成县。初属武都专员公署。一九五三年三月,全县由原十二乡 (镇)析为七区五十六乡。为:城北乡、城南乡、北关乡、西关乡、支旗乡、张旗乡、袁大乡、小湾乡 (以上八乡为第一区);中心乡、兴隆乡、五仙乡、昆仑乡、坡底乡、索池乡、大川乡、雍坝乡、龙窝乡、苏元乡 (以上十乡为第二区);东槐乡、西柳乡、席郝乡、南康乡、宋坪乡、冯卯乡、店村乡、折寨乡 (以上八乡为第三区);抛沙乡、胡寨乡、索罗乡、强坝乡、杨坝乡、白马乡、陈院乡 (以上八乡为第四区):镡河乡、两河乡、双石乡、土篙乡、迷坝乡、建村乡、镡坝乡 (以上七乡为第五区);化埂乡、中湾乡、五郎乡、大坪乡、戴庙乡、麒麟乡、石鸭乡、乱山乡 (以上八乡为第六区);王磨乡、黄清乡、二郎乡、严河乡、观音乡、水泉乡、高楼乡 (以上七乡为第七区)。同年七月,改北关乡为北关乡回族自治区,直隶县人民政府。一九五五年五月一日,以西和县之纸坊区入属成县,为第八区。五月二十三日,改第一区为城关区,第二区为小川区,第三区为甸川区,第四区为抛沙区,第五区为镡河区,第六区为化娅区。第七区为王磨区,第八区为纸坊区。十一月九日,以抛沙区入属城关区,纸坊区入属小川区,镡河区入属化垭区。十一月二十三日,以城关区之城南乡入属城北乡,小湾乡入属西关乡,张旗入属支旗乡,杨坝入属沙坝乡,白马入属陈院乡,袁大、北关两乡仍旧。以小川区之五仙入属中心乡,坡底入属兴隆乡,花泉入属索池乡,龙窝入属苏元乡、芦陈、府城入属纸坊乡,赵坝入属草坝乡,大营入属宁康乡,昆仑、雍坝、大川、建华、下巷、罗汉六乡仍旧。以甸川区之西柳、席郝入属东槐乡,冯卯入属折寨乡,南康、宋坪、佳花、店村四乡仍旧。以化埂区之戴庙入属化址乡,中湾入属五郎乡,镡坝入属土篙乡,麒麟、石鸭、大坪、乱山、迷坝、建村、镡河、河口、双石、两河十乡仍旧。以王磨区之祁坝入属王磨乡,高楼入属水泉乡,黄清、二郎、严河、观音四乡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