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峡简介

历史

黄河三峡简介

黄河三峡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黄河古文化。由于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这里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并以其雄浑博大、底蕴深邃,在中国的古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西北高原古今文明交相辉映、中西文化交织荟萃、颗颗明珠流放异彩的靓丽风景线,是黄河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

黄河三峡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冲,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讨匈奴,赵充国屯田,晋高僧法显求法,隋炀帝西巡,唐玄奘西天取经,弘化、文成、金城三公主与吐蕃联姻,薛仁贵征西等,都曾经由此地。郦道元、张鷟、李靖、解缙、郭沫若、郑振铎、吴作人、张仃、李可染等古今名流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三峡就像一条圣洁的纽带,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记载着中外往来的历史,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黄河三峡--“古生物的伊甸园”。远古时代的黄河三峡,是大量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出土了享誉中外的古生物化石。在太极湖畔出土了一亿七千万年前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属世界之最,蜚声中外。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兰州龙"和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刘家峡巨龙”的足印化石,也发现了多处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建成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甘肃省唯一一处由多种恐龙足印化石群构成的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

黄河三峡--“中国的彩陶之乡”。作为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发祥地、传播地和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相继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彩陶就有数千件之多,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举世无双的国家文物珍品“彩陶王”,便是这些众多出土文物中的杰出代表。1950年4月,在黄河三峡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瓮,瓮高49.3厘米,陶质细腻,坚而光亮,主体图案为黑色单彩水旋纹,纹饰繁密,线条流畅飞动,似水势汹涌,极为雄奇壮观,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1954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后曾多次应邀在国外展出。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的图案印制成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光彩!

黄河三峡--“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位于黄河三峡--炳灵峡的炳灵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也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窟龛216座、石雕泥塑佛像88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浮雕佛塔76座。炳灵寺石窟虽然没有像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那样庞大的规模,但它却是中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保存有中国石窟最早期、中期和最晚期的壁画和石雕,其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被誉为“石窟的百科全书”。其中,第169窟保存的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中国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题记,它不仅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与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也为甘肃乃至全国其它古老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识,推翻了石窟考古界一直以云岗、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为标尺来判定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创期及其考古价值的观点,从而确立了炳灵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炳灵寺石窟不仅早于云岗、龙门石窟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而且在石窟艺术从印度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桥梁。炳灵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黄河三峡--“西北花儿的故乡”。永靖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县份,这里还流传着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民间小调、秧歌曲、财宝神、宴席曲、"贤孝"、说唱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曲调优美婉转而享誉国内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周边有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稀有少数民族居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情。这里又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黄河三峡拥有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也是西北河湟花儿的传承地。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原生态"花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间小道,处处飘荡着"花儿"美妙的旋律。这里的"花儿"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列,被称之为中国西部民间艺术奇葩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河三峡--“西北的工匠之乡”。黄河三峡自古出工匠,有木匠、铁匠、石匠、砖匠、瓦匠、毡匠等,他们不仅建造了东方艺术宝库--炳灵寺石窟、天下第一桥、黄河飞渡--英雄渠、密宗禅院--罗家洞、佛教名刹--岗沟寺等名胜古迹,还建造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水电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翻砂铸造作为这里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长达600多年。在明洪武时,永靖铁匠为甘肃兰州镇远浮桥铸造高5.8米,直径61厘米,重约10多吨的“将军柱”4根,立于甘肃兰州黄河两岸,名垂史册。而今铁匠子孙传承先祖技艺,其铸造的佛像、钟鼎、法器名震西北,行销海内外。尤为突出的是永靖木匠,他们自称是鲁班传人,个个身怀绝技,出类拔萃,大到宫殿庙堂,寺院道观,小至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村社民居,无不建造得或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或小巧玲珑、别致新颖。永靖木匠在精于营造中原、藏式、回式建筑的基础上,吸取三者的特点和优点,富有独创性地设计出藏汉结合、回汉结合的古典建筑,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浩如星汉的建筑史上独领风骚。甘、青、宁、新、川、藏、陕、蒙乃至全国各地的名山古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他们独具特色的古典建筑和木工技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且以独一无二的显著特色,在西北乃至华夏建筑史上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黄河三峡--“中国傩文化之乡”。黄河三峡是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神奇的黄河三峡群山环抱的山区土庙之中,还流传着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纯朴的乡民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永靖傩舞戏民间俗称“跳会”,由请神(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傩舞、面具舞--傩戏、赛坛等仪式组成,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成形于明朝。在永靖县,还保存着21幅唐、明时期的傩舞面具,是中国目前保存最早的傩舞面具,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永靖傩舞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军礼"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面具大多数为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中勇猛善战的武士和将军,另一方面还增添了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民俗生活内容,增强了民众的观赏兴趣。永靖傩舞戏流传至今数千年,以保存之完整、形态之原始、活动之广泛、特色之鲜明,成为中国和世界傩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了我们探究戏剧艺术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