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 20世纪80年代前,因福建始终没有发现旧石器遗址,因此学术界认为福建可能是较后发现的大陆,也就是说现在的福建本来是海,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较晚,所以没有原始人类,福建的原始民族是从外地迁入的。但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考古发现,福建也有旧石器文化,将福建的人类历史推前了五、六千年。首先是1987年东山岛渔民在海底打捞起一件古人类左肱骨化石,经鉴定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人类骨化石,距今约1万年;1988年5月又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了一枚古人类下臼齿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猪、熊、虎等,这些伴生动物多生存在六千至三十万年之间,经鉴定上述化石距今约3万年,这就确定了福建有旧石器时代文化。仙游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福建古人类向东迁徙的必经之地,必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但因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因而对当时的社会无法具体描述。 新石器时代 仙游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背倚戴云山脉,面向台湾海峡,木兰溪流经境内。远古时代,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丘陵台地上森林繁茂,栖息着各种动物;港湾和溪流中,生长着丰富的水产品。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繁衍、生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仙游园庄土楼溪尾山发现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园庄乡土楼村溪尾山。1976年1月开山造田时发现。遗址散布范围约5500平方米,采集到大量的石锛、石戈和饰有刻划纹、网纹、方格纹的软陶壶、陶罐等20多件。陶器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突出特征。仙游溪尾山遗址与闽候县甘蔗镇昙石山文化遗址极为相似, 可能属于同一类型。“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富有时代性的文化遗址。溪尾山遗址与昙石山文化遗址相似,反映了当时仙游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与当时的福州乃至整个福建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证实了当时的社会以渔猎为主,先民们在这里群居生息,有了原始的小村落。据考古鉴定,福建新石器时代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是蒙古利亚和尼格罗人种。当时,这些海洋蒙古利亚种人由亚洲北方南下,部分定居在我国东南地区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省,仙游地方亦在其定居的范围内。他们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在征服大自然中积累经验,不断创造,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远古先民 群居生息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