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是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城,历代县志和《水经注》都对叶公所筑的东西二陂做过详细记载,现今仍可作为考证东西二陂位置的可靠依据。
明·嘉靖《叶县志》记载,东西二陂:据《水经注》,西堰(陂)水出方城山,东流蓄水为陂,方二里,东北注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即东陂。东陂最大,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沈诸梁所作,今名水城。
清·康熙《叶县志》记载,东陂,在县东南。澧水所注,东西十里,南北七里。西陂在县西南,方二里。二陂皆春秋沈诸梁筑。
清·同治《叶县志》记载,东西二陂:方城山有涌泉东流,蓄之为陂,方二里,即西陂也。陂水散流,径叶县东南北入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即东陂也。东陂最大,东西十里,南北七里,引水以灌民田。二陂并叶公沈诸梁所作,今遗址尚存,名水城。
《水经注.汝水》:澧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山有涌泉北流,蓄之以为陂。故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经叶城南,而东北注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堨也。
《水经注疏》卷二十一汝水:汝水又东,得澧水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然澧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高凤所隐之山也。澧水又东,与章水合,水发章山。东流注入澧水。澧水又东南,经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澧水又屈而东南流,经叶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许迁于叶者也。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澧水经其城东与烧车水合,水西出苦菜山,东流叶城南,而下注澧水。澧水又东,经叶公庙北。.……澧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蓄之以为陂,陂塘方二里[熊会贞按:《方舆纪要》引志云,西陂方二里。本此说,在今叶县西南。陂水散流,又东,经叶城南,而东北,注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会贞按:《方舆纪要》东陂在叶县东,引志云,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亦本此说:在今县东南。)二陂诸梁之所堨也。陂水(会贞按:此陂水即澧水。)又东,经舞阳县故城北。又经定陵城南,东与芹沟水合。其水导源叶县,东经舞阳城北。又东,经定陵县南,又东南流入澧。……澧水东经郾城故城南,左入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