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年间,广州海珠区龙潭村出了一个有名的大善人——白纶生。正是因为他,龙潭村有了广州唯一一座皇帝亲自下旨表彰民间慈善家的牌坊——“乐善好施”牌坊。故事发生在光绪十六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赠了一笔可观的赈灾款,当时两广总督部堂李某将其事迹上报清廷,皇帝于光绪十七年赐以“乐善好施”四字,令两广总督奉旨于白纶生老家龙潭村建立一座四柱五楼三门式石牌坊,以表彰白公好生之德。而纶生白公祠亦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祠堂、牌坊同存百年,是龙潭村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真实而古老的龙潭村,我们从灰色的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转入一个水乡村落。参天的细叶榕,纵横交错的河水,小巷深深,小道蜿蜒,深吸一口气,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了。遥想数千年前,龙潭村从七星岩古海岸边浮出海面,礁石变成山冈,海底的土地重见阳光。到了宋末,便有先民迁入定居,古称“三姓围”。到了元代明代,又有其他姓氏的人家迁入,傍水而生,安居乐业数百年。古村因四面环水,得传有蛟龙潭穴于此,故得名“龙潭村”。悠悠古韵,隐藏于现代都市之中,让人不由得怀古长叹。
终于在小桥流水的静谧间,我们看到了一个三门四柱的花岗岩牌坊,通面阔8米,高达8.6米。牌坊上,“圣旨”二字任然清晰了然,“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次间门额上,依稀可见一行刻着“光绪十七年二月,两广总督部堂李奏奉”的字样。饱经百年风雨的牌坊得以保存实属不易。据说文革期间,村民为了保护这个意义非凡的牌坊,利用石灰和灰砂将牌坊上的字迹遮盖起来,换成“为革命种田”等字句,才使得这座牌坊得以幸存。如今的牌坊上仍热然残存一些黄色的边框线,那是后人修复时留下的痕迹。
踏着数百年的麻石板,我们来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老祠堂前。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建成于光绪二十五年的龙潭村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间白氏宗祠。但见祠堂大门此刻紧紧锁闭,石门额上“纶生白公祠”五个大字金光闪闪,两旁对联写道:清芬长庆集,遗爱报恩祠。 村民俗称此为“白公祠”。祠内的柱梁、柱基随处可见精细的石刻、木雕、砖雕。图案造型生动,多为动植物图像,栩栩如生。据老一辈龙潭村村民回忆,在当时的珠江南岸,一间祠堂用这样好的材料,聘这么好的工匠,是十分罕见的事。
古老的祠堂依然静静存在于这个小村庄中,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它古老的故事。
我的梧桐子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