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的东山底有一座老城,在老城的东北角有一个百亩大小的地方,这就是环县一中。一中处在县城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像县城其它地方高楼林立,张灯结彩,人声喧闹。也许源于偏僻的缘故吧,所以一中年年复年年充盈着宁静的气息。又源于一中有着环县最优秀的学子在不断地汲取着沉静、质朴和踏实吧,所以在一中做事的人大多数内心平和,情绪沉稳。不管外界多么世俗与浮躁,一中的人总是那么淡定,依然在全身心学习和工作。在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无数个日出和月落的的晨昏里,一届又一届到来和离去的学子在一中这片小小的热土上拼搏依旧,努力依旧。 一中的校园,实在没有什么美景和繁华让人来饱眼福,真可以说简陋无比,几个大字,几幢楼,一个花园,一棵老槐树,就这些绘成了一中校园景色。也许是过于简陋和朴实吧,倒还让人感觉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中虽为环县最大学校,但和县城其它几所学校相比,确实很陈旧,见不到一幢现代化的排场的大楼,就几幢陈旧楼房矗立在一排排绿树之中,也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满墙挂着宣传自己的成绩栏和五光十色的标语牌,艳丽无比。刚进校门,几个醒目的大字“以质立校,和谐发展”跃跃迎人。不需多言,这就是环县一中多年办学的理念和目标,一中五十多年的历程,领导换过一任又一任,教师换过一茬又一茬,学生送出一届又一届。不论是哪一任领导,都不会忘记脚踏实地抓教学质量。不论哪一茬教师,他们都是精诚合作,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以培养出优秀学子为荣。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们一进这个门就怀着一个远大的理想,想从这里铺好人生之路,再步入社会的康庄大道,一中的办学质量和一中和谐人气给了有志人的机会,让多少有志少年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校园里仅有的三幢教学楼全是素装素裹,楼面没有一点装饰之色,但到觉得很简朴自然,就像田里耕作的农夫,露着光着膀子的黝黑的肌肤更能彰显勤劳之美德。两幢教学楼的中间有一棵年过半百的冠大身粗的老槐树,这棵沧桑的老槐树也算是一中五十年沧桑风雨的见证,它经历了多年的狂风暴雨留下了满身的斑驳,但依然美丽和挺拔,每个经过树下的人都要仰望这棵大树驻足一会,我想不同的人这时可能有不同的心境吧,但对树刚毅挺拔的精神感悟绝对是一样的。一中一路走来似曾也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她就像老槐树一样遇到狂风暴雨依然挺拔不倒。
花园里花草虽朴实无华,但被看花园的老头浇灌的叶茂花艳,修整的格调俊逸,一年四季表现着不同的美丽,尤其是春天来临,花儿就像朝气蓬勃的少年潇洒飘逸。培育学生就像培育花,这里的教师就像育花一样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花儿少年,使他们个个茁壮成长。花园中人造石山虽不高大,但嶙峋不平,风骨傲然,高不过丈,但总给人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气魄,这种气魄也许就是一中所有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和灵魂。
教学楼的名字更吸引人,“致远、明德、钟秀”,一目可观到三个楼名字,看到这些名字,顿觉远离了吵杂粉尘的环境,走出了物欲横流的时代。既有一种进桃源修仙之感,又有一种为国育栋梁,肩负民族大义之任。不须阐述,明理人一看就明白我们治学之道在于明德,认同践行,彰显美德。我们的目标是静心审远,为国育才。我们依靠的是广大人民的惠泽,朗朗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
一中的校园找不到繁华,处处皆是简陋和朴实 ,一中的生活和和环境一样,细细体会,感觉不到半点浮躁,天天是忙碌但又不缺少充实。
我敢说,一中的起床钟五十多年一直是环县城所有人的起床钟,这个钟声不单叫醒了一中人,还叫醒了全县城的人。五十多年的早晨,只有一中的起床钟响了,整个县城才陆续活了,街道有脚步声了,商店门开了,街道的汽车有鸣笛声了。一中的就寝钟响了,一中的校园寂静了,整个环县城才会慢慢能静下来。没有这个钟,还真不知道县城的人又怎样生活,过去使然,现在依然。这只能说明一个理,在五十多年里一中人是整个县城里起得最早的,又是睡得最晚的,他们既要托起太阳,又要送走星星,一代又一代都是肩负着使命和重任的人,这也是一中不愧于环县人民的见证。
过去已成历史的掠影,无需再现。唯观现在,我们天天看到的是师生生活的实实在在和忙忙碌碌。清晨,老城的清晨,不论是天晴天阴,还是吹风下雨,这里总会准时传出雄壮的口号声和清脆的哨子声,新的一天开始了。接着会有琅琅读书声,百亩大的校园到处都会听到一片沸腾的声音,这声音就像瀑布,远处感觉是一种蔚然的壮观,走近看到那是一种真实的美丽和激动。校园各个地方皆是读书之人,有读英语,有读语文,有背历史等等,每张脸都是那么专注,每只眼睛都是那么有神,他们在诵读着延续着人类的伟大文明。晨读是学校安排的一节课,也成了学生一天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晨的价值就在晨读中被读了出来。
一中的人确实很忙,这里没有繁华,只有朴素,没有消闲,只有匆忙。学生的课一直排得满满的,老师在校园里总是夹着书本忙忙碌碌的,见了打个照面,相互问个好,便匆匆而过,很少聚在一起闲侃闲聊,教书育人是他们最永恒的主题,老师快节奏的生活已成习惯。上课时,在校园里踱步真会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时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做自己的事。如果有兴趣可以在各个楼里转一圈,上课的老师在教室里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比喻和活生生的事例阐释着知识的奥秘和科学的原理,学生在凝神静思一个知识点的困惑,或全神贯注地作一个公式的推导,或热烈讨论着一个经典的思路方法。没上课的老师都在各自的工作室研究着时间与空间,分子与原子,生命的诞生和消失,还有世界的本源和未来。或翻着一沓一沓作业在上面画着美妙的符号,认真写着经典的批语。他们个个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点滴小事,事事体现着一中精神的永盛不衰。几十年能赢得社会的美好赞誉,就是有着一代又一代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好学不倦的学生。
傍晚,县城纵横几十条街道,每条街道都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唯一中所在地老城街道处处静谧,夜晚缓缓来临,一中各个教学楼的灯光静静地亮起,夜间又一种柔和、轻松、和不失活泼的氛围呈现在这个校园里,这时,百亩大的校园,几千人大的学校,没有一人在校园闲庭信步,偶尔有一两个人在校门口徘徊,那一定是有人在这找心静的感觉,或来感受希望的收获,他们的孩子或许就在灯光阑珊处,正在尽情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播种未来的希望。
当然忙碌也不是一中生活的完全本色,这里也有热闹和青春的波动,课余间或晚饭后总有一些欢快和流行的歌曲传遍校园,总有一些美丽舞姿在操场闪动,槐树下、花园边处处传来银铃般的笑声。篮球场上,一个个篮球在空中不停的画着美丽的弧线,强健的球员纵身一跃,球似闪电一样应声入网。足球场上总会见到一个漂亮的飞脚,球如同流星飞入对方球门,顿时传来响亮的喝彩声。
在这简陋的校园里,在这忙碌的生活中,时间长了,我们深深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精深的文化内涵,得到的是做人的灵魂和精神。这种精神是青年人激情澎湃,奋力拼搏,是成年人淡泊名利,躬身做事。在一中生活时间更长,这种感悟才会更加深刻。
在这个环境我总有这么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一中的人始终追求着严谨和求实。严谨求实是治学的内涵,也是一中精神的突出特色。物理老师常为一个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几天争论不休,语文老师常为一个古汉语句子的完美解释会翻遍图书室所有字典,为了评价一节课,同事之间会不顾颜面争的面红耳赤。一个国家级的高考题,这里的教师在分析题意时,能找出一系列的漏洞和破绽,令全国的同行对我们刮目相看。一份写出来的教案会改十遍八遍,直到自己感觉完美无缺才会收笔。在知识和方法的讨论上,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出去的优秀学子年纪轻轻大都成为行业骨干,要找他们的成功秘诀,他们会说在一中读书时的严谨和求实,使他们学会了做人,又学会了做事。在这里看不到张扬,很少听到高调,只有严谨求实,做好一件事,再做好一件事,每件小事都当大事认真做。
感悟之二:一中的人始终追求着求新和卓越。一中虽在偏僻的小县城,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外面的大世面,但他们勇于求新的思想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亚于大城市的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自我激励,追求卓越又达到卓越的人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名师徐宏枢老师,虽然是一个中学老师,但他在教学的同时,一生孜孜不倦进行学术钻研,成果斐然,在学术界很有声望。解志熙先生是一中毕业的学生,也是一中工作过的老师,但现在是清华大学的资深教授,现代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陇东著名诗人张志怀老师,他几十年如一日,读书不止,笔耕不止,谱写出了上千首脍炙人口的黄土地诗歌,在文学界颇有地位。被人敬佩的刘金堂老师,多年废寝忘食钻研计算机技术,其水平堪称专家,他设计开发的“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网络版软件”集学生考试成绩管理、高中学分管理、网络登分、成绩数据统计分析、学分及成绩数据网络查询、报表打印等众多功能为一体,彻底解决了普通高中(完中)对于学生成绩数据的管理以及高中学分数据的管理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同行专家的赞誉。杨树岳老师痴迷书法,几十年习字从未停过,从拙劣习字成为书法名家,他的作品屡屡在省市参展,很受书法界专家的欣赏。这样的人才在一中的历史上或者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个个能取得成功,源于自我激励,不断追求创新和卓越。追求创新和卓越的心态在一中是很普遍的,也许就是这种“跳起来摘果子”的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才是我们一中人气不倒,口碑不倒。 感悟之三:一中的人做事团队精神很强。一中是环县最大的学校,几百人的教师队伍,遇到事总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多大的任务布置下来,教师都会拧成一股绳,任务完成的完美无缺。教师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每个教师进了这个门,把自己的命运与学校的前途联系起来,愿为学校的利益努力奋斗。教师彼此信任,和谐共事,很少有利益的冲突。教师之间不论谁有困难,都有得力的帮手。工作上很少有单打独干,就是一节很普通的课,备课组都会在一起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也许就是这种群芳争艳和同舟共济的精神,才是一中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
在一中生工作了十几年,生活了十几年,在这个不太大的环境,自己的感觉好像回到学校又读了十几年书,又好像得到了高人的指点,思想境界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淡泊名利,崇尚品德。现在自己早已步入不惑之年,但总觉着有一种灵魂的魅力牵着我的心,这魅力就是一中几代人筑起的精神。一切犹如人,人有诸形诸态,但人的气质往往尽属于个人。环县有许多学校,但一中的精神仅属于一中,我不盼望一中的未来是多么星光灿烂,只盼望把一中前辈的治学风格和为师之风范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