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在唇边的歌

历史

飞扬在唇边的歌

肃北县是甘肃省唯一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因地处甘肃北部,故名。1937年设立马鬃山设治局(县级),次年改为肃北设治局。文化时空:马背上的肃北

——看肃北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飞扬在唇边的歌

  白色的蒙古包,绿色的牧场,古老的马背民族,云一样飘动的羊只,风一般拂过的马群……

  布音娜的歌声高过眼前的倾听者,高过肃北县城里最高的楼房,顺着蜿蜒奔腾的党河,在绵延的南山牧场起伏,在层层雪峰中不断攀升。

  大家都知道,布音娜的嘴是不会停的,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玩耍的时候唱着,放羊的时候唱着,剪羊毛的时候唱着。唱歌是蒙古人重要的精神生活,婴儿洗礼、幼儿剪发、青年婚礼……长调短调弥漫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空间。草原上的百灵鸟布音娜当然更是这样。

  16岁的时候,布音娜站到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在座的观众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布音娜唱起了《望高山》,一段又一段,一段又一段,高亢优美的曲调层层叠叠铺陈开来,一口气唱了17段。大家笑了起来。布音娜不知道自己唱得实在太长了,她稚气地说,这歌有28段呢。

  1996年,作为甘肃省代表团惟一的选手,布音娜去内蒙古参加第一届国际蒙古族民歌比赛,来自国内外的选手有数百名。布音娜唱的还是《望高山》,歌声雄鹰一样在高处翱翔。在座的日本评委激动地站了起来:“她一定来自山里面。”

  《望高山》属于蒙古大歌,在青海等地也有,但是唱法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差异有所不同。

  布音娜认为,蒙古族文化在青海、新疆、内蒙古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是在肃北,因为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有一部分被较为纯粹地保存了下来。不仅是民歌,文字中也有体现。比如“阿思汗”,这个描述时间的词汇,可以溯源到忽必烈时代吧,别处已经不太使用了。

  肃北蒙古族属西蒙古,卫拉特和硕部。肃北蒙古族人自称为雪山蒙古族人。

  蒙古族人在长期的野外生存过程中倾听着大自然的风声、水声,万物的节拍、韵律在心中回旋直至脱口而出。据《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蒙古族民歌就已形成。

  肃北蒙古族民歌大部分用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可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多是牧区类题材,篇幅较长,音域宽广,悠扬的歌声富有草原味道。短调音域较窄,轻快活跃,节奏鲜明。

最好的声音在山里

  “我喜欢我们自己的东西。”布音娜骄傲地说。

  布音娜手边有一本《肃北蒙古族民歌》(蒙文),是由肃北文化人全·乔吉布和鲁·洪滨记词记曲,汇集了本地蒙古人传唱至今的80多首民歌,部分呈现了肃北蒙古民歌的原貌。布音娜翻了十年,书的每一页都用透明胶带滚了边。

  患了心绞痛,布音娜接受采访是在出院的第一天。说起长调忍不住就唱了起来:“噶斯湖畔的查干德尔斯哟,随风摇曳轻轻翻滚。威震青海的丹津洪(台吉)哟,奔向那遥远的北方。”

  《噶斯湖畔的查干德尔斯》即《白芨芨草》,布音娜说是听爷爷唱的,两个最会唱的老人都去世了。

  《跟随君主》是蒙古大歌,布音娜唱得山高水阔。

  一曲接着一曲,布音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痛,肃北大地上的风云在血脉里奔涌。

  在部落的大型活动中,在婚庆等喜事的聚会中,“卡”是众多目光的焦点。当这些传统的献歌歌手举起斟满马奶酒的银碗,也举起了一段段历史,他们依照礼仪一曲接着一曲歌唱,高潮不断涌现,歌曲决不重复。

  几百年来,历经贫穷、战乱,记忆超群的歌手们把自己的歌藏到了心里,小心传给儿子、孙子。

  肃北太大了,南山地区和北部马鬃山地区总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海南岛大。历史上,肃北蒙古族曾组成了九个部落。“不同地方的鸿雁鸣叫得不一样”,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蒙古族民歌因地域差异,不同部落演唱者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至今还有色尔腾调、夏日郭勒金调之分。

  唱得最好的人在盐池湾那些地方,布音娜说,在山里放牧的那些人中。在肃北的盐池湾等地,在很多人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还有许多美妙的旋律随着吟唱的老人们的去世在不断消失。布音娜等八九个人一起曾经自发组织起来收集这些歌曲。“没有条件出,很遗憾。”年近五十的布音娜颇有危机感,“现在的孩子好像更喜欢流行歌曲,有道马草这样条件的不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马草是肃北县乌兰牧骑舞蹈演员,有难得的好嗓子,还有家庭在民歌上的影响,这使得她的长调比舞蹈更让人关注。唱着蒙古族民歌的道马草先后获得过“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青年组银奖、甘肃赛区三等奖、“第十届全国推新人大赛”甘肃赛区声乐比赛十佳奖、“国际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电视大奖赛”职业组优秀奖……几乎只要参加类似的赛事,道马草就能抱回一个什么奖来。能不能有更好的发展,熟悉的人甚至建议道马草去参加星光大道。

  28岁的道马草在乌兰牧骑的演出主要在接待、会议和文化下乡。

  乌兰牧骑的书记、副团长毛晓斌说,目前乌兰牧骑的训练条件跟不上,基本上没有请进来走出去的训练模式。机制上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继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以及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上也有所欠缺。

  长调的韵味不会因为时间冲淡,布音娜们担心的是雪山蒙古族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城市化进程、草原生态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对草原文化的影响。长调随人传递,一些民间歌手相继离世,许多独特的演唱方式濒临失传。

  马鬃山、党城湾、石包城……千百年来不曾中断的《劳动歌曲》、《宴席歌曲》、《婚礼歌》、《情歌》、《酒令歌》等长调、短调在我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肃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肃北蒙古族民间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天文学、医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肃北蒙古族长调申报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传承人巴图孟克生于肃北蒙古族党城湾镇的一个牧民家庭。他的声音来自爷爷毛尼、父亲康布,从小酷爱民族音乐,师从当地有名的民间老歌手,掌握肃北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演唱法。

  音调高亢,音域宽广的巴图孟克爱唱:“查干赛的柳树哟,风吹枝叶沙沙响,洁白乳汁哺育哟,母亲的恩情怎能忘!查干赛的阿兰雀哟,天明之前喳喳叫,教我识字明理哟,老师的恩德怎么能忘。”

永远的生命力

  编写了《肃北蒙古族民歌》的全·乔吉布认为肃北蒙古族民歌的特色是:数量多、内容丰富、音调悠扬、内涵深远。

  热爱家乡,唱“千河源上的美草原哟,是我们世代的摇篮”;赞美骏马,唱“奋蹄嘶鸣的良骥哟,群马中的枣骝马”;教育孩子,唱“暗夜里行走时哟,月亮最明亮;无私处世待人哟,心底最明亮”;在喜庆的婚礼上,唱“心爱的姑娘长大哟,异地他乡受礼遇”;纪念历史人物,唱“粘满胡须的冰霜哟,算不上是严寒;抖颤弓弦的疾风哟,算不上什么风暴”……

  全·乔吉布动情地说,草原有着博大的胸襟,草原牧人有着豪放的性格,草原上的民歌歌唱着英雄,歌唱着丰收,歌唱着幸福,歌唱着美好的未来,这些歌曲代代相传,是草原人日常生活中的旋律,是心灵深处的养分,有很强的生命力。

  “要保护肃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打造肃北特色文化品牌。”在肃北,民歌正被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点,被要求保护、弘扬。

  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中,提到为保护这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县政府制定的五年保护计划,将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肃北蒙古族民歌原生态演唱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研究价值等,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从2010年到2014年,计划中的保护措施和目标有:编写中小学民族音乐普及教材,开设学校民族音乐教学课;提升牧民子女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热情,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生态保护乡镇;出版《肃北蒙古族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职教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组织专业人员对肃北蒙古族民歌进行深入研究,以民歌原生态唱法职教为基础,筹建肃北蒙古族民歌原生态演唱团体等。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的,申遗不是目的,要重申报也要重保护,要重开发也要重管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