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之春秋楼

历史

社旗之春秋楼

“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当地人常用这句顺口溜形容春秋楼之高。春秋楼为社旗山陕会馆主院最后一进建筑,其内供奉关羽夜读《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据馆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其楼乃山陕商贾募资创立今会馆时首建,是时为建此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寻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剧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楼巍峨壮观,碑文形容其“第见洛洛巩固,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照宇内,皆在远眺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极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据口碑相传,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层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块交错铺砌,前面分设左、中、右三踏道,阶周设雕花石栏板及蟠龙望柱。台基上建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顶,每层均设外悬之回廓供游人登临远眺。楼之各部雕饰、彩绘均极华丽,堪称巧夺天工,神州一绝。时有“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之谣。春秋楼前原建有拜殿,两侧为刀楼与印楼,并建有东、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悬鉴楼等建筑,可谓是完整的三重进院落。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过此,赊旗镇豪绅躲入春秋楼内顽抗,被捻军焚烧。据传,因其楼墙厚柱粗,用柴火无法烧着。后来有人提议:“要烧春秋楼,被子蘸桐油”。捻军用此法才把此楼烧着。大火直烧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阳府都能看到烟火。2004年8月初,全县各界筹资170余万元,清理出遗址开工复建春秋楼月台和关公铜像。新落成的关公读春秋铜像及月台高12.3米,其中铜像高6.8米,是用8.5吨重的黄铜铸造而成;月台高5.5米,是用巨型青石条雕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