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武昌之漫漫历史路-淡紫心蓝shell

历史

相约武昌之漫漫历史路-淡紫心蓝shell

武昌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东南部,与汉口、汉阳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青山区毗邻;东、南与洪山区洪山乡、青菱乡交错接壤,西临长江。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武昌市、武昌府存在,后与汉口、汉阳合并为今之武汉,现与汉口、汉阳并称武汉三镇。

武昌始建于1780年前的三国时期,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文化名城,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胜地;又是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滨江之城,百业昌隆的现代都市。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说起武昌的历史之悠久,就不得不提沿江而栖的黄鹤楼与之兴废了。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让人不由的感叹:黄鹤楼之兴废,携历史之风,展古往之貌也。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该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后任郢州刺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世称为“曹公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称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甓砖结构。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周围二十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据《湖广图经志书》载,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

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也是开启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之地。因武昌首义一枪打响,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的丰功伟绩。为标志这一历史成就,兴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现今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以让我们铭刻历史,珍惜现在、弘扬爱国情怀,铸就历史之魂。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也曾成为革命的中心。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日,市政府发布政字第一号布告,宣布“划前汉口市、武昌市及汉阳城区所辖地区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举行接管签字仪式,宣布:解散原武昌市政府及所属各区公所,废除保甲制度。6月16日,组建市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同时行使市军管会武昌办事处职责)。从1964年7月24日到2009年开展江南三区的”插花地“调整,武昌像炎黄子孙的乳儿,在不断的成长着,不断变迁着,好像在告诉我们:岁月更替,历史沿革。

游离于武昌历史兴衰的篇章里,一幕一幕的在我们的眼前不断上演:跨越千古的历史遗迹,激荡着高昂心声的英雄人物,虽知路途险阻却不断前进的步伐,印记着古往诗人贤士的歌赋.....我的心中在呐喊着,梦里在找寻着斑驳的印记,希望在某一刹那,穿越古今,体味那一人世间的繁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微博及新浪博客:淡紫心蓝shell

/upload_files/2021/10/03/ukh7adanzixinlan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upload_files/2021/10/03/fapngH109749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