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宣碑 杨宣碑原在隆尧县西河村,1980年移置于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该碑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年),是邢台地区现存历史最为久远、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的古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碑又称“西河魏碑”,通高2.47米,宽0.87米,厚0.23米,青石质碑首有浮雕缠尾双蟠螭,。时至今日,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除碑额文字外,碑文大部分已漫漶模糊,不可句读,其碑额为“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其字呈倒塔状,上大下小,布局均匀,笔法苍劲有力,古朴茁壮,有典型的魏书风格。晚清康有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广艺舟双辑》所做的序中,曾给予其高度评价,赞之曰:“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巧,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
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始有人拓本出售 。拓本亦颇为罕见,其传世拓本,粗劣模糊仅有一半可读。若当时洗净精拓,碑文当较清晰可辨,可叹清光绪至今不过百年,而碑末年号已不可见,碑文漫漶殊甚,难已成句。
杨宣碑书法是中国艺苑中一支奇葩,是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给后人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隆尧县宣务山西北侧染红村南的石佛寺遗址。该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为7层(含座)5檐砖砌建筑,檐下有斗拱,其肃穆玲珑的造型,充分体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舍利塔始建年代虽无从查考,但考其造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经辨析寺内残留碑文证实,该石佛寺原属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的临济宗。寺内禅师圆寂后,佛教徒们将其小股尸骨(佛语谓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该舍利塔是中国现存临济寺古塔中极少的宋塔之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这块圣洁的土地,穷凶极恶的日军欲将这一文明古刹拆毁,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才使舍利塔幸�'8D于难。现该塔保存尚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任敖墓
西汉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外形为一土丘,世人俗称“丘底疙塔”。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尧山石刻
尧山,即宣务山之南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处。相传,上古唐帝国尧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山之巅遗留文物古迹较多,北魏、唐、宋、元、明等代的摩崖石刻尤以为最,今人称其为尧山石刻。
古时,尧山顶曾建有尧祠(现遗址尚存),尧祠前树有元大德元年(1297年)雕刻的唐帝庙碑。碑文系元初翰林侍读,著名大臣郝经撰写。其正面刻有“唐侯故土”四个大字,背面记载着尧的丰功伟绩(此碑已被破坏一部分)。山之东坡有一就山凿成的棺形石室,系隋代法僧彦琮墓。棺之左侧拓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西侧刻有“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无常”等字。此外,民间传说的张果老脚迹、驴蹄印、龙王庙前的八角琉璃井、石麒麟、历代名人题字石刻等,比比皆是,错落有致,题字和诗赋,或咏山水风光,或怀古感今,楷、行、草、篆诸体皆备。
尧山文物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彦琮墓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
隋代彦琮墓
隆尧县境内宣务山南段(即尧山)东山坡上有一棺形石室,有人曾误以为是宋代包公的棺材,其实不然,此乃隋代高僧彦琮之墓。
彦琮(557—610年),赵郡柏仁人,俗姓李。少时天资聪慧,12岁能诵《法华经》。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隋时已为兴盛。琮14岁入晋阳(今太原),与卢思道、元行恭等建斋房,讲“大智度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琮奉诏入长安,住兴善寺,掌翻译事,并与陆彦师、薛道衡等人创著《内典文全集》。隋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命%G5��撰写《众经目录》,勘定了当时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隋大业二年(606年)批阅了《昆仑书》,修撰了《天竺记》,论定了翻译外籍的楷模,为沟通当时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彦琮卒于隋大业六年(610年)七月二十四日,享年54岁,归葬故里宣务山。其墓于山之东坡就山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长5.2米,头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9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宽0.75米。棺之左侧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 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此棺基本完好,。
邢台地震纪念碑
1966年3月8日,在隆尧县东部的白家寨一带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后,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并到达灾情最为严重的白家寨视察慰问。
1987年2月底邢台地震20周年之际,邢台地震纪念碑在隆尧县城东侧竣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邢台地震纪念碑题了字。
邢台地震纪念碑场地占地16.8亩,南北长160米,东西宽70米,总建筑面积达1120平方米。工程由邢台地区房产公司设计,隆尧县建筑公司施工,历经5个月的时间竣工。
邢台地震纪念碑坐落在场地的南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柱筒体,由两种颜色的泰山红花岗岩板面,呈方形锥体,耸立在宽30米、长35米、高1.32米,用毛石砌筑的基台上,碑高19.66米,象生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碑的两侧有仿“人”字突边,象片着灾区人民“人定胜天”的坚强意志。碑的正面刻有李先念主席题的“邢台地震纪念碑”7个镏金在字。碑的背面刻有周恩来总理来灾区慰问期间提出的救灾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16个醒目的大字。
碑座高1.4米,8.2米见方,四周镶嵌草白玉石。正面刻有碑文,两侧和背面刻有《蒙难》、《救援》、《重建》三组线雕。
平台的正前方为10米宽台阶,分为两段,第一段三级,第二段八级,象征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其余三面各有12级台阶,象征着四面八方的支援。
邢台地震纪念碑前鲜花争奇斗艳,松柏郁郁葱葱;碑后建有地震资料陈列馆,碑馆之间为人工湖,建有桥亭,穿湖而过。
邢台地震纪念碑的落成,是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怀念和告慰,是对这场自然灾 害的真实纪录,给后人考察研究地震规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5.12大地震哀悼期间,白家寨中学五、六年级在纪念碑前进行哀悼,讲话以及捐款活动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