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渔猎业与种植业。战国时期,赵长城经县境西北折向东北,一直延向长安。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县治在今磁县城),迄今逾1700余年。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磁州(州治在今磁县城),辖滏阳,临水二县。民国2年(1913年)降州为县。
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著名的商代文化遗址、北朝墓群、古磁州窑遗址、保存完好的明城隍庙大殿等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馆藏文物1.4万件。
蕴太行之灵秀,沐漳滏之润泽,名人志士不乏其人。“受人于危难而不辱使命”的战国名相蔺相如(其墓址在南城乡头羌村);“屡建奇功,貌美无双”的北齐名将高肃;驰名古今的金代“三坛盟主”(诗、书、画)赵秉文;“从知捧日丹心在,无奈凌霜白发何”的明代翰林学士蔺从善;明代“学有建树双进士,勤政为民父与子”的纪杰与纪纯;“文武兼备,勇卫国门”的明代兵部尚书张镜心;被陈庚将军誉为“越狱大王”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王维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磁县在春秋时属晋地,战国时归赵,秦属邯郸郡。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治所在今磁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之后两废一置。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置礠州,加石字旁,以与河东慈州相区别。唐天祐三年(906年),因与河东慈州音同,改为惠州。后梁复为礠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为磁州。元末州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磁州,属广平府。翌年改属河南彰德府,领武安、涉县二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永邯争水”,复属直隶广平府,不再领县。
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降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3年属大名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于河北省。民国30年(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五专署。民国31年与武安县、邯郸县部分地区组成磁武县。
民国34年(1945年)全县解放,恢复原建制,属第六专署,县政府驻地在今峰峰矿区彭城。1946年后历属太行区三专区、五专区、六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行政区六专区。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县政府驻今磁州。1958年11月临漳、成安二县并入磁县。1960年5月邯郸专区撤销,磁县属邯郸市。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5月成安、临漳二县分出,恢复原建制。1970年专区改为地区,磁县属邯郸地区。1993年7月地市合并,属邯郸市。
www.xzqh.org
1984年全县改置6镇29乡。1996年1月改置为6镇13乡,即磁州镇、白土镇、观台镇、林坦镇、岳城镇、高臾镇、黄沙乡、路村营乡、贾壁乡、都党乡、陶泉乡、南城乡、辛庄营乡、花官营乡、时村营乡、讲武城乡、西固义乡、西光录乡、台城乡。即开河乡、北来村乡、槐树乡并入磁州镇,五合乡并入白土镇,东古佛乡并入林坦镇,白塔乡并入高臾镇,杜村乡并入西光录乡,申庄乡并入讲武城乡,下庄店乡并入路村营乡,杨家堂乡并入北贾壁乡,岔口乡并入陶泉乡,史村乡并入南城乡,李庄乡并入辛庄营乡,东城营乡并入花官营乡,驸马沟乡并入西固义乡,林峰乡并入台城乡。
1997年,全县面积1014平方千米,人口59.8万,辖6镇13乡。1998年12月,西光录、黄沙、讲武城3乡改置为镇,全县辖9镇10乡,即磁州镇、西光录镇、高臾镇、岳城镇、观台镇、林坦镇、黄沙镇、白土镇、讲武城镇、路村营乡、西固义乡、辛庄营乡、花官营乡、时村营乡、南城乡、台城乡、陶泉乡、都党乡、贾璧乡。
2000年,全县总人口634470人,其中:磁州镇124082人,高臾镇39877人,西光录镇35585人,讲武城镇46581人,岳城镇32983人,观台镇31946人,林坦镇30566人,白土镇21863人,黄沙镇16447人,路村营乡21913人,西固义乡21005人,辛庄营乡39400人,花官营乡32769人,时村营乡25310人,南城乡24173人,台城乡23998人,陶泉乡19691人,都党乡16547人,北贾璧乡29734人。
2002年底,磁县面积1035平方千米,人口63.6万。辖9个镇、10个乡,18个社区、37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磁州镇。
磁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县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磁州窑遗址、商代下七垣遗址、兰陵王墓地、北朝墓群、东魏北齐皇陵区等驰名中外。漳渡晴澜、驿路荷花、滏桥秋月、贺兰积雪、炉峰朝霭、龙洞珠泉、台城烟柳、响堂晚钟共称“磁州八景”。有炉峰山、云摩寨、溢泉湖等著名景区。每逢夏季,东武仕水库游人云集,水中船影,岸上伞花,享有“小北戴河”美称。磁州盛景与附近的曹操“三台”、彰德袁陵、黄梁梦境、响堂石窟、磁山文化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景点观光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