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独石口

历史

赤城独石口

独石口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城方九里十二步,是年宣宗帝将上都开平卫迁至于独石口城,从此独石口(开平卫)便成了宣镇都司的北路(独石路)之首。成了“屏翰”之“屏翰”。独石口镇位于河北赤城县西北白河上游距县城 45公里处,与沽源县接壤,省道宝平公路从全境通过,全镇总控面积32万亩,有耕地26184亩(其中退地耕16905亩),6800人,两个少数民族村,其中满族400口人,回族300口人,12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年降雨量400mm左右,无霜期90—110天,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零下28℃。

独石口处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云道由草原进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御辖区内北路防区须倾全力而防御的关口。独石口,顾名思义,因南卧孤根“独石”,北通险绝“隘口”合而得名。康熙大帝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统六军亲征噶尔丹,出塞、班师皆走望云古道,并驻跸独石口,巡察了这里的险绝形势和边关防务。

独石口堡在明代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禄奉旨移开平卫于独石口,发兵2.6万,精骑500驻守,并兴建城堡。独石口堡城高13米,周长3公里,建城楼4座,角楼4座,设城门3座,东为“常胜门”,西为“常宁门”,南为“永安门”。万历十年(1582年),又对独石口堡砖包加固。今独石口堡大部分城墙尚存,古貌犹在,游人到此,可以感受“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古代边塞风情。长城独石口,雄峙边境,形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独石口堡北5公里处的北栅口“两山夹峙,只容单骑”,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事。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为解除蒙古贵族对中原的威胁,一方面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鞑靼,瓦刺诸部,一方面五次御驾来征,扬威塞外。永乐二十(1422年),朱棣第三次亲征阿鲁台,五月率大军到独石口,端午节与随征文武群臣饮宴,激励将士英勇杀敌。明军越过独石口,挺进开平,阿鲁台不敢接战,尽弃辎重,往北边。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漠北蒙古噶尔丹再次入犯,经决定以三路大军进行反击,康熙皇帝亲率禁旅出独石口,为中路主力。康熙皇帝在车大军过独石口时写下了《过独石口》七律一首:“关名独石插遥天,路绕青冥绝嶂悬。翠壁千寻标九塞,黄云万叠护三边。霓旌晓度长城月,毳帐春回大漠烟。总为民生勤战伐,不辞筹划在中权。”这首诗描写了康熙皇帝于拂晓度过独石口的情景,那插入天际的雄关,那月照长城的晓色,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遐想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