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丰图义仓——天下第一仓

历史

大荔丰图义仓——天下第一仓

天下第一粮仓 陕西大荔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朝邑镇南寨子村。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丰图义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我国的仓储文化由来久远,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义仓也称社仓,是民间自筑的公共粮仓。公元585年,隋文帝杨坚采纳大臣的建议,初置义仓。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义仓设在乡间,不让州官管理,开仓方便,一遇灾荒,随时可以开仓,就地赈济。
大荔朝邑镇的丰图义仓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经历百余年风雨后至今仍在使用。1958年,国家兴建三门峡水电站,实施移民工程,丰图义仓所在的朝邑老县城合并到现陕西大荔县,朝邑成为大荔的一个古镇,丰图义仓改为朝邑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
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
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令人叹为观止的防水设计

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丰图义仓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
丰图义仓经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系。

目前朝邑粮站仍仓储国家储备粮1000万斤和500万斤商品周转粮,粮站返聘的8名职工担负起看护储粮的重任。为什么国家粮食储备要将储备粮存放进丰图义仓呢?这要归功于丰图义仓百余年来储粮的功绩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文物,国家储备粮库特别调拨储备,希望每年的保管费能积极地维护和保护好丰图义仓。可喜的是,2006年6月份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大荔丰图义仓榜上有名,丰图义仓从省级保护文物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也会随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