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崖,距赤城县城北15公里处,距云州东北2.5公里。汉称独固门,唐称龙门崖,清称龙门峡。固崖半刻有舍身大士(观音大士)像,俗称舍身崖。据《宣化府志》载:“龙门峡”,在云州东北五里,即舍身崖。两山相对如门,壁高千仞,其下塞外清水循崖屈注,琮潺有声,即《山经注》:沽水南出峡,所谓独固门是也。崖半凿石架木为观音阁。阁下刻石为舍身大士(观音大士)像。据载,明“土木之变”,仓上堡千户田坤战殁,其女投崖自靖于此。崖壁诗文、题名、磨刻甚众:有“龙门峡”、“三路咽喉”;“朔方屏障”四字,距地高十余丈,字皆大如屋。 舍身崖地处沽水通道上游,为“丫”字形咽喉要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危崖相对、高耸入云,若天门微启;沿水循涧,只容单骑,可内外沟通。实乃“旷古称险绝,疏凿非禹功”唐称“龙门崖”,县以崖名,置县,曰“龙门县”。元为上都与大都间主要驿道--望云道的中部,并将此处的望云县升为云州,统领望云道上的所有驿站。明代为扼守。望云道(沽水通道)的险要要隘,被称为“朔方屏障”、“三路咽喉”。属宣府防御体系中的北路防区,是上北路、中北路、下北路三路军马共同防御的咽喉要隘。 这里谷宽度为一百米左右,白河(古时称沽水)从峡谷中穿过。《水经注》曾记载此地:“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籍险凭固,易为依据,崖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据此判定峡谷两边山上北魏时期还有城堡已无迹可寻。《畿辅通志》一书卷六十五也有记载:“龙门峡(《雍正志》)作龙门山,在云州东北五里,距县城三十五里,高六十余丈,长一里许,南山下为通独石路(县图说),沽水南出峡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水经注》),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侥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趋海,实塞北控扼之要冲(《辽史.地理志》)”。宋宝元初,契丹主真宗如龙门(《辽史.本纪》)今名舍身崖。崖上题刻有“龙门峡”三字,实际我们看到的是“龙门崖”三字,文献记载有误。元代诗人陈孚曾写诗歌颂这里:“天险龙门峡,悬崖兀老苍,千蹄天马跃,一寸地椒香。夜雪青毡帐,秋烟白土房,路人遥指点,十里是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