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冰山梁

历史

赤城-冰山梁

冰山梁史称崆峒山,主峰在独石口城东南5公里,赤宝公路沿山麓通过。冰山梁是位于赤城县城40公里与沽源交界处的一座神奇的大山,它的起点和主峰在沽源丰元店乡盘道沟村境内,海拔2332米,仅次于蔚县小五台山和赤城县的东猴顶山,是华北平原第三高峰。冰山梁素以凉、怪、阔著称。常言道:"天才下十三省,最数独石冷。"6月初山背沟壑里的冰雪仍未化尽,7月盛夏人们在山上穿外套还略有凉意。人称清凉世界。

山上不仅有大量的奇花异草,基茂密的森林,开阔的高山草甸,而且山顶还有明代的长城遗址,古峰火台,这里不仅在自然地理上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一道天然屏障,而且在古代也是内地防御北部少数民族南侵的军事要塞,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塞外主要的关隘——独石口就在冰山梁山麓上,距冰山梁的烽火台仅15公里。所以在冰山梁一带流传着许多烩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有关守边大将报效民族,守士尽忠的神话传说故事,给冰山梁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相传明代大将刘铤曾统兵四万,与蒙古军队作战,刘铤退守冰山,被团团围住,四万人马死守孤峰,粮食吃完,他下令种元白菜冲饥。由于援兵未到,寡不敌众,刘铤终于全军覆没,血洒冰山。直到现在山上还遗留着刘将军的点将台和洗澡池,据说山下独石口的老百姓现在种植的圆白菜还是当年刘将军留下的菜种子。也正因如此,冰山的名称也就有了另一种说法:冰山原名为霎龙山,刘铤在此牺牲后,人们把雾龙山改名兵山,后因这里山高气冷,人们便称之为冰山了。

在《明史》卷二百四十七中有关于刘铤将军的传记,他的父亲刘显是一位大都督,刘铤将军勇敢有父风,先在云南、缅甸平息暴乱有功,升任副总兵,后又任四川总兵官,临兆总兵官,平朝鲜,后战死在辽东。传记最后一段说道:“铤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甸,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铤死、举朝大悚,边事日难为矣。铤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天启初、赠少保、世荫指挥佥事,立祠曰“表忠”一琦、字伯佳,上海人。”

《明史》中并没有记载刘铤将军在宣府、独石口一带打过仗,但《畿辅通志》当中却记有:“崆峒山,在独石城东南十里,《(北中三路志)》。高六十余丈、长二里(县图说)。俗名冰山,盛夏犹寒,顶宽平、方长几万步。相传明将军刘铤壁此,被围军没。

《明史》说刘铤是战死于辽东,而《畿辅通志》却说他是军没于冰山梁上。到底在哪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解之迷,等待着大家去探讨。

古老的长城,神奇的冰山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讲不完的故事,也留下许多解不开的谜。

据地理学家考证,这里在远古时代曾经是冰川活动区域,巨大的冰川运动造就了这里奇特的自然现象,大小不一的石头布满在山顶的草地上,姿态万千。在众多的石海中,还有一组相互叠压的巨石,传说当年刘铤将军在冰山梁上戍边时,常以石头为器械训练将士,一天,刘将军与他的副将比试力气,只见刘将军运足一口丹田气,将一块巨石搬到了另一块巨石上面,那位副将也不含糊,单臂将那巨石推起,另一只手将旁边的两块小岩石往下面一塞,再把那巨石放下,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叠压石,几百年来再没有谁能把它们挪动半分。

冰山之怪在于山上之石无根,顶上之水无源。望不到边际的冰山顶峰泉水淙淙,褐土油油,绿花茵茵,一派田园风光,可不知何时又从何地飞来无数奇峰怪石,巨石方方正正,似工匠刚刚砍凿好的料材;一座座千层危岩嵯峨矗立,似园囿中的人造假山,"风动石"飞落其巅,酷似一尊尊天然雕像;玉女赏月,狮子滚绣球,蟾蜍岩,龟望海......各显灵气,历代文人名士对这天造地设之巧,观之有感,纷纷留下"山魂"、"绝塞奇观"、"峪峒一秀"、"石源"等摩崖题刻,这些神工鬼斧之作,把冰山梁装点成了美妙绝伦的空中画廊。

冰山峰巅方圆达26平方公里。冰山梁上的夏天非常美丽,那时山顶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五彩缤纷,好似一座空中花园。坦如绿洲,草木葱茏,使人到此顿生身处世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