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地名源于1943年,山东军区纪念牺牲的原冀鲁边区司令员、抗日英雄黄骅烈士。位于北纬38°09′-38°39′,东经117°05′-117°49′之间。处于“环渤海、环京津”的“双环”枢纽地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国家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龙头项目黄骅港所在地。总面积为1544.7平方公里,拥有65.8公里的海岸线。人口42.6万人,辖11个乡镇、331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8万(2008年)。
市情概况编辑黄骅市基础为抗战前民国河北省政府以原盐山县旧城区(二区)、韩村区(三区)、羊二庄区(四区)及沧县滨海地区组建的新海设置局,1938年日伪建新海县,首位共产党政权县长是经历了第一次大赵村事件(杨胡子--靖远)的刘冠英,1945年山东军区为纪念在第二次大赵村事件中牺牲的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黄骅,改名为黄骅县[1],1989年撤县设市。
2005年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黄骅市列为全省首批“扩权强县(市)”之列,在计划报批、财政结算、项目申报、证照办理、土地报批等11个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激活了市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黄骅拥有中国冬枣之乡、中国北方模具之乡、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市等称号。
黄骅地处“双环”经济圈核心地带,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河北省的“一线两厢”战略规划中:黄骅是南厢四地区中唯一的港口城市,是河北省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在“津沧黄”三角区域中,黄骅市已被列为东部次中心城市,其目的就是想借港口的拉动作用,把黄骅打造成为东部经济发展的龙头。朔黄铁路(朔州到黄骅)与黄万铁路(黄骅到天津万家码头)在境内构成一个铁路黄金“十字架”,为经济发展构筑了坚强的支撑。石黄(石家庄到黄骅)高速、津汕(天津到汕头)高速
在黄骅境内构成公路黄金“十字架”。环渤海、环京津。东依渤海,既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基地,又对加强与东亚国家经济联系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结合,发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北接京津,位于“大北京经济圈”外围,直接接收京津经济、信息、技术、人才的辐射,在河北“双环开放带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黄骅大港处于神华经济带的“东桥头堡”,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黄骅港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煤炭港区总投资100多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建成两个5万吨级和一个3.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3500万吨;二期建设一个10万吨级泊位和两个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三期建设达到年吞吐量1亿吨。目前,一、二、三期已正式运营。2009年3月19日,黄骅港综合港区全面开工建设。 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正式开航。2011年12月29日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建成通航。综合港区的腹地已覆盖至晋、冀、鲁、豫、陕、甘、宁、蒙、新等省区,2011年全年吞吐量成功突破1000万吨,达到1119万吨。煤炭港区先后创造了单月装船892万吨、单月卸车913万吨、单日卸车87列等多项生产新纪录,2011年吞吐量更是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026亿吨。至此,黄骅港2011年完成吞吐量达1.1145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