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是座历史古城

历史

黄陂是座历史古城

话说我的家乡是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城武汉市北部,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全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武汉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合古黄城与武湖得名。区政府驻前川街道。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

黄陂是个古地名。根据前文张哲先生解析易经分析,黄陂如果作天文工作者解释,黄陂的历史也和盘龙城一样古老,有3500年。

有关史料说明,一是“黄”字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现存的甲骨文的黄字上面是佩钩,中间是壁(即璜),下边是两条垂。到小篆的黄字便成了现在的“黄”,后来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二是在姓氏说上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的说法。黄氏这个姓是以国名为姓氏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为姓。三是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即今六指店街道西城子)。四是“陂”则为水圹、水边、山坡地等。《水经注》汝水渡藉邑世谓之黄城,水曰黄水。“水积为陂,世谓之黄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集古录》收录的(唐)侯喜《黄陂记》云:“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由来也。”

黄陂历代优秀人物辈出,最早应推战国时“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除传说中的花木兰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外,北宋曾三次为相的贤臣吕蒙正(944或946年-1011年)也值得一提。世传吕蒙正穷困潦倒的故事很多,黄陂也有之。传说被父亲赶出官邸的吕蒙正曾流落黄陂,北有椅子山(今双凤大道电力大楼北)他寄住的破窑,东有他在今前川大道与东门巷相交处 “木桥落瓜”的落瓜桥,西有他闻钟赶斋的西寺(又称木兰古寺,遗址在今西寺大道东端的木兰公路客运大楼及相邻的化工仓库)。相传,寄住椅子山寒窑的吕蒙正常去西寺也就是木兰寺赶斋,每闻钟声吕蒙正即往膳堂就餐。木兰寺住持厌其久来,遂与寺僧密约,先开饭后敲钟,待吕蒙正照例闻钟进膳时,膳堂己鼎无残羹、盘无冷灸,吕羞愧不己,只得拂袖而去。京剧及楚剧、川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都有描述吕蒙正故事的剧目,但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的代表剧目《彩楼记》就将吕蒙正苦居寒窑、中彩成亲、木兰寺赶斋、状元及第的故事演绎更全面,且明确赶斋之处就在木兰寺。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进京考中进士第一(状元),传说,黄陂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能在古县署前兴建城门楼式鼓楼,就沾光吕蒙正发祥于黄陂,朝廷特许黄陂享受了吕蒙正中状元的待遇。黄陂鼓楼下为高5米许的砖墙台基,台基中央有拱门贯通南北;上为计开5间的砖木结构房屋,青瓦白墙,屋顶两层飞檐高高耸起,其气势也高过一般县城。

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间黄陂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别为武榜眼曾大观,文榜眼刘彬士、金国钧。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黄陂”。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黄陂籍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

黄陂是座历史古城,我爱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我家乡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