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史朋亚,我为隆尧代言

历史

我是史朋亚,我为隆尧代言

隆尧县是远古人类重要活动区域之一,经考古发现,在尧山附近的汦河两岸有仰韶文化(后冈类型)遗存三处(西山南遗址、西侯南遗址、北村东遗址),距今6000多年。北小霍村南一公里处曾出土石器、陶器,经鉴定属龙山文化。1954年在丘底村南发现的地下夯土墙、石凿以及在双碑一带出土的绳文陶鬲等,均系这一时期的遗存。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父系氏的公社时期,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氏族部落三大领袖尧、舜、禹曾在这一带活动,境内宣务山(又名尧山)即为唐帝尧的采封之地。尧曾于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70载。

 隆尧县隆尧县地处冀南平原,隶属河北省邢台市,全县总面积749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隆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始于夏商时期,正式建制于西汉。1947年由隆平、尧山两县合并而成。古代典籍有尧、舜治水的记载,后周皇帝郭威和柴荣、翻译家彦琮、教育家孔潘、《五方元音》作者樊腾凤等诸多仁人志士皆出于此。

 隆尧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京广铁路东侧,县政府驻地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东南偏南81公里处,县境东邻巨鹿,西靠内丘、临城,南接任县、北连宁晋、柏乡,东西广40公里,南北袤39.5公里,总面积749平方公里。

隆尧县地处黄海平原海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海拔高度在25-157米之间。县西部山丘座卧,岗坡迭起,特立突兀的宣务山,雄踞群岗之中,俯瞰着整个隆尧县境。县之中部坦荡如砥,有一望无际的肥田沃土。东部地势低洼,为古大陆泽遗址,至今仍不失百年前叶绿荷红,鱼虾争跃的怡人风貌。

 隆尧县属华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地。冬季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控制下,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冬季风,天气寒冷少雪;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自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天的炎热多雨。春季是由冷到暖的过渡季节,由于经常受蒙古高压、海上高压及西来低压的影响,天气变化频繁,时冷时暖,气温回升较快,空气干燥,大风日数最多,风速居四季之冠。秋季是由暖到冷的过渡季节,天气晴朗,冷暖适中,气温明显下降,降水日数日趋减少,大气层结构稳定,不易起风,形成秋高气爽的气候特征。

隆尧县民间艺术源流长,年代久远。明代中期,便有秧歌萌生起步,至明末清初,便已成为农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隆尧秧歌系境域内流传最早、最广泛、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戏种。此剧种源于相地,长于斯土,发展于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间。此剧语言简单,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无拖腔,唱法与民间说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开始引入乱弹、丝弦、南调、河北梆子、老调、京剧等7个剧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隆尧秧歌不断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相继又引入了多种乡艺活动,如跑驴、跑旱船、踏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拉碌碡、二鬼摔跤、招子鼓、抬杠、攉杆、大头舞、太平车、扁担官等十几种类型。此剧种源于相地,长于斯土,发展于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间。此剧语言简单,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无拖腔,唱法与民间说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开始引入乱弹、丝弦、南调、河北梆子、老调、京剧等7个剧种。

县内宗教流派一直不多,现今境内的宗教已只剩下天主教、佛教、基督教。宗教信仰的自由,是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县境内的天主教、佛教、基督教均属邢台教区。现本县的佛教徒分布在北楼、大张庄等6个乡的10个村。佛教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平时的小型活动不集中,均在家中做佛事;佛教的小型活动不多,大型活动更是稀少。1993年,尧山乡西河村落实了教产,由解放前一名法号为玄帽的83岁的老和尚主持,新建三间寺庙,名“乐山寺”,并吸收了5人入教,总之,活动呈下降趋势。本县先期的基督教,以魏家庄村的南洋楼(即教堂)为早。现本县的的基督徒分布在南位、大霍等7个乡的19个村。本县境内的天主教由何人何时传入已无证可考。目前全县有天主教徒5000余人,布教于21个乡、镇的98个村。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