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鄂温克

历史

我的家乡——鄂温克

鄂温克旗全称为鄂温克自治旗,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全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旗地域辽阔,风光旖旎,不仅有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蜿蜒的河流,星罗顶棋布的湖泊,更是野生动物的天然宝库,是生态环境保护完好、未受污染的绿色净土。

鄂温克旗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与海拉尔、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区相邻,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距海拉尔仅需10分钟车程。

鄂温克旗辖10个苏木、乡镇、区,全旗土地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境内以森林、草原为主。

鄂温克旗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09年,匈奴击败东胡,建立了草原奴隶制政权,今鄂温克旗一带属左贤王管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这里成为成吉思汗幼北斡赤斤的封地。元朝建立后,这里归岭北行省管辖。明朝初年,这里属海拉尔千户所管辖。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从大兴安岭以东的布特哈地区选调2984兵丁组成索伦部移驻呼伦贝尔。清雍正十年(1734年),本旗境内有索伦左,右翼8旗和额鲁特镶黄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一直延续正至民国时期。1922年,俄国内动荡,居住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不断涌入,民国政府在本旗的锡尼河地区设立了布里亚特旗。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入呼伦贝尔后,于1934年撤销了鲁特旗、布里亚特旗、索伦左翼旗、索伦右翼旗,合并成立索伦旗,隶属呼伦贝尔盟。195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索伦旗,在原索伦旗的行政区域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沿用至今。

鄂温克旗是一个以鄂温克旗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同时还有汉、蒙、达斡尔等20个民族,现全旗共有人口14万,其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有人口2.45万。

2004年,鄂温克旗生产总值完成23.13亿元,内政收入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78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

鄂温克旗在铁路和民航方面依托海拉尔,政府所在在巴彦托海镇距海拉尔火车站仅9公里,距海拉尔东山机场仅10公里,道路为二级公路。巴彦托海镇至伊敏煤电厂有一条三级柏油公路,距离为80公里,至新巴尔虎旗有三级公路相通,距离为
185公里。

鄂温克旗共有2家旅游饭店,其中二星级宾馆1家。共有客房128间,床位181张。
  伊敏河宾馆 ★★ 宾馆内阳春面有客房、餐饮、商场、夜总会、健身房、会议中心、康乐中心、酒吧等多种服务设施。拥有高中档客房80间。床位104张,其中豪华套间24间,单价标间32间,双人标准间24间。客房内有闭路电视,餐厅可容500人就餐。
  鄂温克宾馆  该宾馆有游泳馆、KTV包房、酒吧、特色餐厅、桑拿洗浴中心。共有标准客房和套房48间,77张床位。

★ 旅游纪念品  牛角雕刻类纪念品主要有牛角杯、人物、动物等。木雕、根雕类纪念品主要有人物、牛、马、羊、木雕画等,体现了木材的本色,画面简朴,寓意深刻。
★ 民族用品  布里亚特民族服饰、鄂温克民族服饰。
★ 土特产品  山野菜、草原白蘑。

★ 鄂温克民俗
自谷以来,狩猎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生产活动,后经几次民族迁徙,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性。鄂温克人喜欢猎鹿。早期,鄂温克人的生产组织叫“尼莫尔”,即游牧小组,是由有血缘关系的牧户自行组成的。鄂温克人主要以马、驯鹿、大轮车、马车、滑雪板、雪橇为交通工具。居住在“撮罗子”里。鄂温克族的衣服、鞋帽、被褥都为皮制,喜欢穿蓝、黑等较深颜色的服装。饮食以兽肉为主,吃习惯生食、煮食、烤食、炖食等。在清朝建立八旗之前,鄂温克人生活在氏族制度之下,分为若干个部落,每个部落又包括许多氏族。氏族由同一男系祖先的后代组成,为同姓氏。每个氏族又分为若干个“毛哄”或“乌力楞”(汉语意为大家族)。鄂温克人是一个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民族,长幼之间遵循严格的礼仪,对其他人特别慷慨大方。鄂温克人实行一夫一妻制,还保留着“氏族外婚”和“姑舅表婚”的氏族社会残余。婚礼形式菜迎取式、送亲式、逃婚(抢婚)式和互迎互送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氏族采取不同的方式。人死后进行风葬,用桦树皮或席子将死者裹起来架在树上或木架上。鄂温克人大部★ 冬季那达慕大会 每个12月,在鄂温克雪原上举办冬季那达慕大会。鄂温克牧民纷纷前来参加,主要比赛项目有雪地赛马、摔跤、射箭、冬泳、马拉爬犁(游客可乘坐)、抢枢、米日干车比赛等,热门非凡。
  ★ 敖包会 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在鄂温克旗境内的巴彦呼硕敖包山上,由喇嘛主持祭祀敖包的活动。巴彦呼硕敖包距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拍摄外景地,片中主题歌《敖包相会》也正是从巴彦呼硕敖包唱遍全国的。分信仰萨满教,奉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欢迎来到鄂温克,鄂温克旗人民欢迎您!